返回首页

东北过年特色的风俗,东北的新春习俗

来源:www.xingzuopeidui.com 时间:2024-01-02 12:24 点击:129 编辑:xingzuopeidui.com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东北的新春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东北的新春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东北过年特色的风俗,东北的新春习俗 - 星座运势

东北过年特色的风俗?

杀猪菜

在东北农村,过了腊八之后,人们开始杀猪宰鸡,把猪肉切成块,放在大缸中送到仓房里冻起来以备春节期间用。杀猪菜,原本是东北农村每年接近年关杀年猪时所吃的一种炖菜。上菜时,一盘肉,一盘酸菜,一盘血肠,也有的是把三者合一,大盆大盆地端上桌来。

黏豆包

黏豆包是一种满族食品,满族人传统上喜欢黏性的食品。也是东北地区人们冬季餐桌不可或缺的主角。黏豆包一般是在冬季开始的时候制作,然后放入户外的缸(天然冰箱)中保存过冬。吃的时候可蘸白糖,吃其香甜黏;也可拍成小圆饼用油煎吃,品其香酥脆。

贴春联、贴窗花、挂年画

过年家家都要贴对子(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

东北过春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杀年猪

在东北农村,一般过了腊八之后,人们便开始杀猪宰鸡。在腊月某一天,请村子里的邻居熟人,一早将猪杀好,将猪肉切成块,直接放于房梁外冷冻,冷冻好后放在大缸中或仓房里以备节日期间用。杀猪当天都要用酸菜和骨头肉、肥肉、血肠放在大锅里炖,这便是人们常说的 “杀猪菜”。杀猪菜不怎么讲究什么配料、调料,只是把刚杀好的猪肉斩成大块放进锅里,加入水,放上盐,然后边煮边往里面切酸菜,等到肉烂菜熟后,再把灌好的血肠倒进锅内煮熟。上菜时,一盆肉,一盆酸菜,一盘血肠,一份蒜酱,大份的端上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不胜热闹。

临近三十前,还要杀一只红毛大公鸡,留在年三十炖着吃,寓意“鸿运当头”。

扫棚

进入腊月二十三之后,各家各户都要打扫卫生。家庭主妇们通常先把屋里的家具用被单等遮盖起来,用头巾或毛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完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用干净、整洁、亮堂来迎接新年的到来。中国民间称之为“扫尘”、“掸尘”。因为有民谚说:“腊月不扫尘,来年招瘟神。”民俗专家表示,扫尘既有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陈”(尘)布新的含义。

赶年集,办年货

过年之前要作很多准备,要买很多东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名之日“年货”。过年之前采购工作称为“办年货”。

年货一般包括鞭炮、对子(春联)、灯笼、冻梨、冻柿子等。家里有小孩的还要给小孩买件新衣服,这是规矩。在农村置办年货多选择赶集,年集是一年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在大集上要把香蜡、纸码、鞭炮、年画、红纸、白糖、烟茶、糖果、佐料等买回家。

东北的节日习俗?

节庆

清明节:上坟祭祖,门插柳、放断鹞。

端午节:家家包粽子,悬挂钟馗像,门上插艾草、菖蒲,午时烧艾熏屋,用雄黄、蒜头、菖蒲根泡酒洒墙跟,中午肴食“十二红”,小孩穿老虎鞋,额头上用雄黄酒点“王”字,脖子上系五彩线编织的蛋网,午后看赛龙舟。

六月六:民谣:六月六(镇江方言六读作lao),家家门口晒红绿(镇江方言绿读作lao)。

七月七:俗称“七巧节”,看巧云,搭七巧板,女儿家穿针乞线。

七月半:城乡居民轮流举行“盂兰会”街上放焰口,河里放花灯——敬祖宗。

中秋节:家家要团圆,炕饼子,吃月饼。入晚,供桌上摆放老菱、全藕、石榴、月饼,点宝塔斗香,焚香拜月。

重阳节:重阳糕送老人,白天登高(登金山、南山),晚饮“重阳酒”,持鳌(螃蟹)赏菊。

十月朝:农历十月初一为下元节,俗称“十月朝”,上坟、祭祖、送寒衣。吃红豆糯米饭、菠菜豆腐汤,民谣:红豆饭、豆腐汤,老奶奶吃了上火箱。意思是此时已到烘火季节了。

腊八:每年腊月初八,金山寺、焦山定慧寺必用大锅,选上好的芋头、花生米、红枣、白果、莲子、栗子、青菜、豆腐、胡萝卜等煮粥,馈赠善男信女。

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送灶”,剪纸马、扎竹桥,供灶老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俯罚碘核鄢姑碉太冬咖冬至:又称小年,这天要祭祖,塾馆都放假,“大冬大似年,家家吃汤圆,老师不放假,学生不把钱”。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东北的新春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东北的新春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近发表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