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春节传统习俗元宵节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中国春节传统习俗元宵节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春节和元宵节的由来与习俗?
1、春节的由来:
相传在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到了半夜,“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祝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我国春节腊八元宵节的习俗是什么?
先民为报答上天的馈赠,举行一种名为腊的祭礼。“腊,岁终祭百神之名。”此俗起源于夏周,周朝始称“大腊”,秦汉时盛为流行,至南北朝时,腊日才确立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有大傩、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古代瘟疫鬼作祟,祸害人间。此鬼虽然凶猛,可却最怕赤豆。先民们找到了它的这个软肋,便在这一天以赤豆打鬼,边打边喊:“傩!傩!”“村人击细腰鼓、戴胡头及金刚力士以逐疫。”(《荊楚岁时记》)本是民间用以驱瘟禳疫的大傩,后来逐渐被游艺娱乐化,发展成为一种地方戏曲。
腊八食粥来源于佛教,佛祖释迦摩尼成佛之前,绝欲苦行,晕倒在地。一牧女以杂粮和野果熬成粥将其救醒,而这一天就是腊月初八,佛教徒把它称之为“佛成道节”。由此,每到这一天,佛寺煮五味粥供佛和分赠檀越施主。在宋代,腊八粥已在京都(河南开封)的官员中流行。到了明代,腊八粥走入千家万户,风靡全国。这一节俗除了品味各种杂粮外,也含有教人珍惜米粮,勿暴殄天物的积极意义。到了近现代,更赋予它养生颐年的健康作用。
腊月初八至正月十五的风俗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1、腊月初八,按着节气来说:腊七腊八冻死俩仨。这一天是喝腊八粥的日子。
2、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扫尘、吃灶糖,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3、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1)腊月二十五: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千灯节,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2)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3)腊月二十九,就是民间祭祖的重大日子了,特别是身居海外的华侨,主要就是利用腊月二十九和腊月三十,祭祖的。(4)腊月三十,也就是大年三十,除夕,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阖家团圆迎新年,除夕夜部分地区和家庭守岁至天亮。
4、初一到十五,都在过节,也有许多讲究:初一的饺子、初五,叫破五。破五是一定要吃饺子的。
5、正月十五,元宵节闹花灯的日子。这一天,比过春节还热闹,当然也有初一十五上庙++的说法和做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春节传统习俗元宵节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春节传统习俗元宵节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