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除夕和春节有什么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除夕和春节有什么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老舍《北京的春节》 斯妤《除夕》描述有何不同?
不同之处表现在:
1、斯妤的《除夕》主要写了腊月二十九,闽南老家做年夜饭、吃团年饭的情景和那天作者一家的活动,是写的“自己”一个家庭都如此热闹,整个村子就更热闹了,是局部。
2、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是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习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写的是北京人是怎么过年的,是大场面,是个整体。
拓展资料
《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全文充满北京味儿的朴实语言,陈述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又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斯妤的《除夕》主要写了腊月二十九,闽南老家做年夜饭、吃团年饭的情景和那天作者一家的活动。
同样是写除夕,老舍在《北京的春节》里各用了一句话来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本文和上一篇短文对此进行了生动详尽的描写。
除夕和大年初一哪天热闹?
中国人讲究有始有终,如果春节是一年的开始,那除夕就是一年的结束。虽然说都是比较隆重的节日,但在品史君看来,除夕的热闹程度绝对是要超过大年初一的。从传统习俗的角度出发,除夕之夜老百姓讲究“一吃二守三踩两不宜”,老一辈人的心里已经形成了一种情节。在这新年交替之际,谁都不想沾惹上任何的不吉利因素,那到底该怎么吃?怎么守?怎么踩?什么不宜?
一吃
简单来说,就是吃年夜饭,不过并不是“只吃”这么简单。除夕最早的名字叫“岁除”,寄托着中国人辞旧岁迎新春的美好愿望。但我们不妨仔细想一下,我们之所以过上如此幸福的生活,也正是得于前辈们的努力,所以在这一天少不了的一个东西就是祭祖。
二守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在除夕之夜进行守岁,也成了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这一习俗最早来源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中记载: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三踩
踩,即踩岁。在除夕半夜,家里的长辈们也将压岁钱提前送到了孩子手中。在接过之后,孩子们跑到屋外去踩芝麻秸。在将这些秸秆踩碎的时候会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芝麻开花节节高,这阵阵声响也代表着来年的生活“有声有响”,金银财宝也会接连不断。
“碎”又与“岁”同音,后来也演变为“踩岁”。很多人可能会好奇,踩这些芝麻秸做什么?老百姓将捡来的芝麻秸,在院内用黄纸卷粘成的元宝形,民间说法为“聚宝盆”,这在古代自然是金钱的象征。
这些讨口彩,图吉利的方式,也表现出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福和期盼。随着时代的发展,踩岁这一习俗已被燃放鞭炮替代,守岁直到今天还十分盛行。除了原来比较传统的方式之外,全家人坐在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也成为了一种新时尚。
大年风俗和禁忌?
传统年俗中,初一拜年一定是长辈或者左邻右里,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除夕守岁后,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新年好!平安吉祥...”。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大年初一的习俗是放开门炮仗、拜年、占岁、聚财等。而大年初一这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大年初一的早餐除了饺子,还有汤圆,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大年初一这天,汤圆不叫“汤圆”,叫“元宝”,吃汤圆也不叫“吃汤圆”,叫“得元宝”。
大年初二,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是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妇走娘家的规矩多。比如说带的礼物都要是成双成对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大年初三,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
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老鼠大有“谁不让我过好这一天,我让谁难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为了地里的收成,早早的睡觉吧!
农历正月初三,又称为“猪日”。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除夕和春节有什么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除夕和春节有什么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