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彝族人生活的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彝族人生活的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彝族十大风俗?
待客习俗
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
彝族
烤茶相亲习俗
烤茶是我国高山峡谷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由于气候寒冷干燥,缺少蔬菜,故常以喝浓郁热茶的方法来补充营养素的不足,所谓“每日必饮三次茶”。烤茶种类多样,咸甜苦辣,人生百味,既是艰苦劳作的能量之源,也是节庆待客的灵性之物。
据说在当地,若学不到一手烤茶技术,到姑娘家烤不出好茶,老丈人会认为你没本事,而不愿将姑娘嫁给你,因此,当地小伙十五六岁就要学烤茶,都有一套自己的烤茶绝招。
彝族人还流传着百灵从无量山百丈高崖衔来茶种为人治百病的故事,为纪念灵鸟,客人饮茶时,少男少女总会模仿灵鸟翩翩起舞,而糊米罐罐香茶的每道工序也和百灵有关。
彝族
婚俗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彝族的风俗礼仪?
彝族有严格的礼俗。途遇长辈,晚辈须待立一侧,让长者先行;长辈入室须让其上座,余再依次而坐;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习称“上席”),下辈依次坐两旁和下方,并侍候长辈,为其添饭、夹菜、泡汤。不能摸成年人和老人的头。
彝族的丧葬有什么习俗?
人死了要先鸣枪或敲芒锣报丧,寨里的人闻讯后即刻带着米、钱物等前来看望,表示吊唁。人死后,亲属即刻到寨子中精通风水的“贝玛”或师傅处择下葬的吉日吉时,同时派出寨中的青年小伙去通知各地的亲戚,请纸工师傅到家中制作灵幡,请鼓吹队等。
一般来说,所择的下葬之日和停灵之日有一段间隔,三五天、十来天不等。这一段时间,寨子中的人都会到死者家中守灵和“哭灵”。“哭灵”是花腰彝人丧葬的一大特点,一般由已婚的妇女所为。“哭灵”并不是号淘大哭,而是有腔有调,其内容也极为丰富,有追思亡灵的,有控诉子孙不孝的,有叮嘱亡灵一路走好的等等。
安葬前要请“贝玛”念《指路经》。《指路经》亦称《指路送魂经》。花腰彝人认为,人有三魂,人死后一魂守护家坛里的神主,随时接受子孙的祭祀;一魂守护坟墓,庇荫子孙后人繁荣昌盛;一魂去幽冥世界,同老祖宗在一起,重新安家立业,劳动生息。但三魂都要按照“贝玛”的指点,先回到老祖宗的发祥之地,然后再分开。故按彝族风俗,人死后必须请“贝玛”作祭指路送魂。送魂回归故士的路线,即为古时先民迁徙之路线,使死者能顺利地到达祖宗居住的地方支。出殡的头一天晚上,人们彻夜不眠,寨子中的青年男女都要在灵柩前跳一种舞蹈,称为“踩荆棘路”,意思是为死者的亡灵踩开一条平坦的大路。
出殡之时,孝子孝孙分跪道路两侧,由寨子中已婚壮年男子抬着的灵柩从中间通过,鼓吹队紧随其后。待灵柩通过后,孝子孝孙大哭起立尾随,一直送到山坡脚下。然后,家人便把死者生前用过的一些物品在寨子头的道路旁进行焚化。之后人们争相跑回家,恐怕沾染上邪物,到门口跨过火盆方可进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彝族人生活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彝族人生活的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