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跳火堆习俗由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跳火堆习俗由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汉族跳火堆的由来?
过完元宵节,年就算过完了。于是,在正月十六这天,人们把三十晚上铺在地上的芨芨草收集起来点着,同时在火堆上跳过来跳过去,以驱秽气。这样,在我们当地就有了正月十六跳火堆的习俗。
正月十六早上跳火堆,更增添了一些欢乐的情趣。
到正月十六傍晚,各家用草扎好一个大大的火把,并在门前的空地上放好一排草堆,有五堆、七堆的,也有更多的,但堆数必须是单数,然后点响一挂鞭炮,宣告跳火堆正式开始。紧接着点燃火把,由家庭中年轻力壮的成员打着燃烧着的火把到各房间转一圈驱赶秽气,再跑出大门外依次点燃每个草堆,并迅速将火把送到一个偏避的地方,寓意送走了晦气。跳火堆时,按家庭中辈分、年龄的尊长、大小先后顺次跳过,大家有说有笑,全然不顾地上的烟熏火燎,至少连跳三次,象征送走一切灾难、当年大吉大利。
正月十六跳火堆的习俗,反映出家乡人民勇于反抗奴役和屈辱,表达追求光明、温暖、顺意的愿望,合乎中国老百姓千百年来祈求国泰民安、和谐共处的心愿,所以经久不衰。我相信,在以后的岁月里,这一习俗必将焕发出新的光彩,传达出更多的文化内涵。
跳火群的由来?
过年期间,从外地来闽南旅游的朋友们可能会看到壮观的一幕,闽南人不论大人小孩都会从熊熊烈火上纵身一跃,这个是闽南地区特有的传统年俗之一:跳火群/跳火囤。那么,跳火群寓意着什么呢?为什么要跳火群呢?跳火群具体过程是怎么样的呢,跟我一起来看看吧!
跳火群有什么寓意?
跳火群有驱邪祛晦的说法,火焰越高代表来年生活越加红火,身体越健康。中国民间认为“大人跳入来,年年大发财。小孩跳出去,欢喜无忧虑……”既寓意来年生活红火,也有驱邪避灾之意。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跳火群过程介绍:
① 除夕夜,吃过年夜饭后,在(神)厅神案上燃好香烛。
② 庭院里早已准备好用以点起火堆的草料――“春草”(稻秸秆)和番薯藤。
③ 用春草迅速点火,待番薯藤烧起大火后,一切准备就绪。
④ 家中男丁在庭院起点处等候,由辈分最高的男丁带头最先跳过火堆,其他人按长幼顺序跳过。
⑤ 跳过火堆,拾阶而上,从正门进入“厝内”,一直走到神厅内的“天公灯”下,完成一趟。然后沿原路折回庭院里的起点处,接着跳。跳几趟都无所谓。
⑥ 待到火势渐歇,家中妇女手持火钳和瓦片(现今瓦片少了,可以用其他容器代替),从火堆里夹出一些未燃尽、带火星的番薯藤条,放入瓦片上,放到“房内”“眠床”下面。(只是夫妻住的“房内”才需要。单身汉的卧室就免了)
⑦ 还是辈分最高的男丁,手持扁担,将火堆往大门方向一打,让火星灰烬散开。
⑧ 燃放鞭炮。(家中没有扁担的话,可以直接将鞭炮扔进火堆里,火星顿时四溅。)
山西跳火堆演变?
在山西有些地方新娘结婚的时候,有跳火堆的习俗。后来在明清时期逐步演变为跳火盘,就是在洋瓷盆里生一堆火,跳过去就可以了。后来逐渐演变的就是蒙一块红布跳过去就可以了。后来慢慢慢慢就不跳了。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你的家乡有哪一些风俗习惯介绍一跳火堆?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句话非常贴切地描述了中国各个地方的文化风情各具特色。
就我家乡而言,有一个非常有特色的风俗习惯叫做跳火堆。
跳火堆是指在农历正月十五的夜晚,人们在家门口堆起火堆,点燃后,大家手拉手围着火堆跳起来,天南海北的闲聊而来。
跳火堆的习俗已有数百年历史,在我家乡属于非常传统的习俗之一。
跳火堆的意义在于辞旧迎新,祈求来年平平安安、农历年丰收。
在人们围着火堆欢聚的同时,还会燃放烟花爆竹,增加气氛,让家庭更加温馨。
跳火堆的风俗在我们家乡是非常普及的,也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赏,感受我们家乡的文化气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跳火堆习俗由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跳火堆习俗由来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