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九月九重阳有哪些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九月九重阳有哪些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九月九重阳民俗文化?
一、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二、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三、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九月九重阳的习俗是什么?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
许多人会和家人一起
外出“踏秋”
出游赏景,登高远眺
已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活动
与春季踏青相对
此时节已近深秋
天气渐凉,草木凋零
故此时登高又被称作“辞青”
登高所到之处
没有定例
一般是登高山、高塔
能适当增强锻炼,呼吸新鲜空气
农历九月也俗称“菊月”
菊花又名“延寿客”
为长寿之花
与梅兰竹并称四君子
象征着高洁的品格
三国魏晋起
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到了晋朝
大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更标志赏菊之事已蔚然成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时至今日
许多地方逢时举办菊花节
推出夜赏菊花等项目
抬头仰望明月、思乡怀人
低头赏花对饮、陶醉秋意
更是别有一番韵味
九九相叠,思念亦重重
民间还会举行祭祖活动
祭奠祖先,怀乡思人
一些地方有
“三月小清明,重九大清明”之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代诗人王维的这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描写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
它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重阳日,佩茱萸
以辟邪求吉
此时还是晒秋的好时候
正值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人们就在广袤平原,或是房前屋后
把各色作物铺展开来晾晒
呈现一派丰收的繁荣景象
迎霜宴、放纸鸢
吃重阳糕、归宁父母
还有不少民俗延续至今
如今,跟随时代的发展
重阳节活动的内容虽有所变化
但祈寿、怀乡的文化内涵始终不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九月九重阳有哪些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九月九重阳有哪些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