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过中国年的习俗和意义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过中国年的习俗和意义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古代文化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在我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易·系辞下》),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文与化并联使用,则最早见于《周易·贲卦》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从以上关于“文化”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文化”内涵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总和,或如梁漱溟先生所说,是“人类生活的样法”,它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而言,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一般而言,我们更多的是在狭义文化的意义上使用“文化”这个概念。
礼仪的起源、发展、形成分别是什么?有什么意义、影响?
礼仪的起源: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礼仪究竟何时何故而起,自古以来,人们做过种种探讨,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礼仪起源说:
1、天神生礼仪。
2、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
3、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
4、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
5、礼生于理,起于俗。何为礼仪,礼仪即礼节与仪式。
发展:
1、萌芽时期--原始社会时期,此亦周口店山顶洞人,用曾骨作装饰,死人身上撒。
2、革创时期--新石器时期,半坡遗址,仰韶文化,等卑有序,男女有别。
3、形成时期--青铜时代,原始社会解体,向奴隶社会过渡,劳动活动升温,推翻殷王朝取而代之的是周朝《周礼》产 生,将人们的行为举止,心理情操系统地纳入一个等卑有序的模式之中,要求人们依礼而行。
4、发展变早时期--西周末期,出现了所谓的“礼崩乐坏”的局面,春秋战国时间,相继涌现出孔子、孟子等思想圣人,发展和革新了礼仪理论。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系统地阐述了礼仪的本质与功能,在他的《论语》里有74处谈到礼仪要求人们用首先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所以他是主张以礼治国的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古之礼的内涵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典章制度,如各朝代的典章制度,二是社会一切人的行为和举止规范,这是典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形成。
中国有哪些节日和习俗(详细点)?
1、除夕(腊月最后一天) 北方人风俗大致一致,过年包饺子、蒸馍等等;而南方各地则风俗不同,如做年糕、包粽子、煮汤圆、吃米饭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着诸多不同的过年风俗。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2、春节(正月初一) 守岁放鞭炮 贴春联 拜年 吃饺子 吃香肠,腊肉 看春晚(近年来才有)。
3、元宵节(正月十五)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去百病、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
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介山”,立祠祭祀介子推,并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动烟火,只吃冷食。后来便形成了在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5、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 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6、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在这项活动中,兰草被用作灵物。主要习俗有祭神,斋戒,沐浴用兰汤。
7、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挂艾叶、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过中国年的习俗和意义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过中国年的习俗和意义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