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元上节有何习俗,上灯节的来历和习俗

来源:www.xingzuopeidui.com 时间:2024-01-28 16:16 点击:5 编辑:xingzuopeidui.com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上灯节的来历和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上灯节的来历和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元上节有何习俗?

1

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意喻团团圆圆、平平安安。 “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 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2

观灯:元宵节有观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一直延续到今天。

3

走百病:正月十五有走百病的习俗,“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4

逐鼠:元宵节逐鼠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 吃蚕了。

5

迎紫姑:传说在元宵节当天善良的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6

猜灯谜:每逢元宵节,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7

耍龙灯:中华民族崇尚龙,龙是吉祥的象征,元宵节舞龙灯,渲染出喜气氛围。

8

舞狮子:每年元宵节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舞狮有南北之分,每头狮子有两个人合作表演, 一人舞头,一人舞尾,非常富有阳刚之气。

9

送孩儿灯:元宵节送孩儿灯,简称送灯,又称送花灯,是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

10

踩高跷:每年元宵节,都会有踩高跷的表演,表演者装扮戏剧或传说中的人物,踩着有踏脚装置的木棍,踩高跷亦作“踩高躥”,一种民间杂技。

元宵节提灯笼习俗的由来?

  元宵节打灯笼,是为了祈福和营造气氛。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于是,佛家灯火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元宵节挑灯笼的来历?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是:

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始于东汉时期,东汉明帝刘庄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民间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史记·乐书》:“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上灯节的来历和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上灯节的来历和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近发表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