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二月二的习俗由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二月二的习俗由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旧历2.2有什么传说?
唐朝时期,武则天登上龙位,改大唐为大周,唐太宗升天之后,认为武才人太可恶了,竟然把他辛辛苦苦打下的大唐江山给窜朝磨位啦。
但是他已升天管不了人间事情,于是到玉皇大帝面前告状。说武则天一个妇道人家竟然坐了皇位,残害文武大臣,对黎民百姓实行苛政,现在地上是强盗横行,民不聊生,再这样下去大唐江山就要垮了。
玉皇大帝一听这还了得,唤上阴曹地府的闫君,命令把武则天的命给勾了。闫王查了民间生死薄,道:玉帝我主,武则天还有二十年寿命,革不了。
玉帝一听,这可怎么办呢?殿下有个歪心眼的小仙奏道:小仙有个办法可叫武则天自动下台。玉帝说:快说。
歪心眼小仙说:可叫各地龙王停止两年不下雨,地上绝收,老百姓造反,把武则天推下台去。玉帝说:好办法。于是就命各地龙王停两年不下雨,谁违抗命令,定斩不饶。各地龙王接旨以后,执行天命,滴水不下,天下大旱,富户人家能坚持半年,穷人家没饭饭吃,饿死路旁。
武则天上朝以后,宰相狄仁杰奏道,天下有半年无下雨,麦子薄收,秋庄稼旱死,路上逃荒要饭成群,饿死也有。武则天问群臣,谁有良策献来,有人说打开粮仓放粮。狄仁杰说这个办法虽好,只能解眼前之急,不是长远之计。武则天的佛僧慎秀奏道,溱陆河上有个聖水寺,寺前有个池水深篮,出池门能打动水磨,池上边有个黑龙王庙,听我徒弟寂衡说,以前遭大旱时有人求雨,有求必应。
武则天听后,虽然不十分相信,但为了解除目前旱情,就带领文武大臣,拿着香纸供果到圣水寺黑龙王庙求雨,武则天到圣水寺后由慎秀及圣水寺主持方丈寂衡、寂瑞陪同到黑龙王庙求雨,当随从在黑龙王庙供桌上摆上供果,点着腊烛,焚烧香纸后,武则天上前,不让上官婉儿掺扶,恭恭敬敬向黑龙王行了三个礼,並对黑龙王说道:你是管天上雨布的,现在天下大旱已半年有余,庄稼绝收,望你佈行甘雨,救救百姓,我会拨上银两,塑你金身。武则天在黑龙王庙求雨之后,刚刚回到洛阳城则天门,只见天上鸟云密佈,不久下起大雨来,连下三天,使快干死的禾苗返青成长,当年天下获得丰收。
二月的习俗?
二月二习俗是龙头节,又称青龙节,是一个中国传统节日。二月二,龙抬头。我们这里每年二月二都要举行盛大的龙舟出巡活动,这天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们簇拥龙舟队伍巡游大街小巷,祈福这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二月二日古代叫什么?
龙抬头(农历二月二日),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龙抬头日在仲春卯月初,“卯”五行属木,卦象为“震”;九二在临卦互震里,表示龙离开了潜伏的状态,已出现于地表上,崭露头角,为生发之大象。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
“龙抬头”源于自然天象崇拜,与上古时代人们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化有关。“龙抬头”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但成为全国性节日并出现在文献上记载是在元代之后。“龙抬头”相关的活动很多,但不论哪种方式,均围绕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它是人们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动。就全国而言,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风俗也各有差异。
龙是神话里生活于大海中的神异生物,司掌行云布雨,常用来象征祥瑞。自古以来,人们在仲春“龙抬头”这天敬龙庆贺,以祈龙消灾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历“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又是土地神诞辰“社日节”。由于节期重叠,南方部分地区“二月二”既有龙抬头节习俗又有祭社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二月二”(古时为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多以祭社(土地神)为主,祭龙多在“龙飞天”的端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二月二的习俗由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二月二的习俗由来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