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闽南过59岁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闽南过59岁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闽南六十大寿怎么过?
闽南地区对过大寿不是很重视,大部分人是不做六十大寿,要做有筒单自己吃点鸡蛋面条;复杂一点,家庭聚餐,加个蛋糕就行;隆重点就宴请亲戚朋友参加,一般也不做拜寿礼,恭贺一下就行。
但闽南有过六十大寿不是整六十岁过,是五十九岁农历生日过,因闽南语"九"同"狗"同音,是忌讳,所有岁数逄九进十。这是该问题筒单回答。

闽南奶奶过寿出嫁女风俗?
闽南地区有自周岁始年年做生日的习俗,而隆重举行寿庆活动的,则必须在50岁。这一习俗传承至今。
通常50岁才称上“福”,才可举行庆寿活动。以后每逢10岁,可举行一次寿庆。一般做“9”不做“10”。如49岁做五秩大寿,59岁做六秩大寿。一般老父母健在,本人不举行寿庆。凡男女不及50岁者,只称过生日,不称寿庆。
俗谚“富做寿,穷做亲”。富家五十始,逢十做寿,称几十大寿。做寿讲排场、比阔绰。送礼的寿烛须“足斤”,上书“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金字。有的在礼物上置金色“寿”字。寿诞食品有玉(猪肉)堂(白糖)富(麸)贵(桂圆)和寿桃(即馒头,又称双寿馒头)。亦有寿星不办寿宴,把所收的寿礼钱,再凑些积蓄,用于办学校和修桥、铺路、造凉亭等。至于贫苦人家,饭都吃不饱,更谈不上做寿,是“穷人无生日”。
寿辰前一天,是要“暖寿”的,即由儿女、媳妇、女婿等献寿礼,有的献由面捏成桃形,内包豆沙、莲蓉等的“寿桃”;有的献“长寿挂画”或粉丝,有的献“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幛
关于这个问题,闽南地区有一种传统风俗叫做“过寿出嫁女”。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的明清时期。当时,一些贫困的家庭为了解决女儿的婚嫁问题,便会在女儿七十岁时举办嫁娶仪式,以此来减轻家庭的负担。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这种风俗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传统文化活动。现在,过寿出嫁女已经成为闽南地区妇女的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传承。在过寿出嫁女的仪式中,女儿会穿上嫁衣,接受家族和社会的祝福,同时也意味着女儿成年成熟、有了自己的生活和家庭。
虽然这种风俗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再普遍存在,但是在一些传统家庭中仍然保留着这种习俗,成为了一种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粤语和闽南话的区别?
1、声母
声母的数量不同。闽南语比粤语的声母数量多四个,粤语有十九个声母,闽南语有十五个声母。
2、韵母
粤语由九个韵腹和八个韵尾组成共五十九的韵母。闽南语有八十七个韵母,极大地保留了古音中的鼻音韵尾和塞声韵尾,有很突出的文白异读现象。
3、音调
粤语九声六调: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闽南语七声八调:阴平、阴去、阳平、阳去、阴入、阳入。
4、词汇
粤语和闽南语都有自己独特的词汇,是普通话里所没有的。粤语的词汇分为汉字词、粤语词和外来词。汉字词:最常用,占词汇的大部分,如“时间”;粤语词:粤语专有词汇,如“得闲”;外来词:指由外国语言组成的词,粤语吸收较多外来词 。
如粤语日常用语中的“士多”表示英文中的“store”。同一个字词,粤语的含义比普通话更广,词性更活。粤语惯用单音节词,但大部分现代汉语为双音节词。另外,粤语在口语和书面语都保留很多古词、古语。
5、使用地区不同
闽南语分布在福建、海南的大部分地区、广东动东部潮汕地区、雷州半岛部分地区、浙江温州部分地区、广西少数地区和台湾大部分汉人居住区。
粤语在中国岭南的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华人社区如马来西亚吉隆坡、越南胡志明市、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圣诞岛,美国纽约、三藩市,加拿大温哥华、多伦多等处广泛流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闽南过59岁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闽南过59岁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