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闽南人过年有哪些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闽南人过年有哪些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闽南人的春节习俗?
闽南人春节过年风俗介绍
1、筅尘日
闽南地区过年的时候有筅尘日的习俗,这是年终的大扫除。人们为了迎接新年,用嫩竹枝叶、榕树枝叶,或用稻草、甘蔗叶等扎成长长的掸子,用来清扫屋角梁上的灰尘蛛网,同时也用“桌布巾”来清洗各种农具、物品。“筅尘”的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清洁干净,以便能清清爽爽过个年,同时也是为了驱除病疫,扫除瘟物,祈求来年平安。扫完尘,扫把上的嫩竹枝叶、稻草、甘蔗叶等一般都不会丢弃,而是收藏起来,待到除夕夜时,再拿出来,用来作燃料,以便进行跳火群仪式。
2、蒸碗糕
在“筅尘”节之后,很多的人们在闽南一带的很多地方,如泉州、晋江、石狮等沿海一带,为过好春节,还要蒸“碗糕”,这“碗糕”也称为“发糕”。在闽南语里,年糕是越“发”越好,因为“发”就是发财、发达的意思。蒸“碗糕”得先“发酵”,所以“碗糕”寓意着能够发达发财、发家致富。而且,米粉发酵好了,用旺火去蒸,糕的顶部就会裂开,寓意为“笑口常开”,象征全家幸福安康、欢欢喜喜。“碗糕”大都是放糖蒸的,是甜味的,寓意生活甜甜蜜蜜,顺顺利利。
3、敬天公
敬天公是闽南地区每一年正月初一最为隆重的仪式,新年的第一天敬奉上天,向上天祈福,今年丰收平安。子正之时(零点)一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人们即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点烛,恭拜“天公”,敬祀祖先。敬天公祭祀活动会一直持续到大年初四这一天。
闽南永春那边的过年风俗是什么?
除夕之夜,到处灯火辉煌,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
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
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
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
“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
接着是求如愿”。
据“搜神记”说:“商人瓯明,过青草湖,湖神邀归,问所需?有一人私语曰:‘君但求愿,不必别物’明依言,湖君许之,呼如愿出,一少婢也。
至家数月遂大富。
后岁旦,如愿起晏,明鞭之,如愿走入畚帚中不见,明家渐贫。
”所以“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
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
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
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
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
特别是“围炉”在腊月寒冬,全家人围在暖烘烘的小炉旁痛饮畅谈,述旧岁展望未来,那是多么难得,多么温馨,多么幸福啊!真个是:岁月逢春花千树,笑饮丰年酒一杯;骨肉亲人手挽手,一心同步青云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闽南人过年有哪些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闽南人过年有哪些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