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宜昌端午节有什么习俗,湖北送端午习俗

来源:www.xingzuopeidui.com 时间:2024-02-21 13:21 点击:3 编辑:xingzuopeidui.com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湖北送端午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湖北送端午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湖北潜江端午节怎么送节礼?

1、主礼物:选择一件主要的礼物,代表着对收礼人的重视和祝福。这个主礼物可以是一件实用的物品,如精美的礼品套装、健康养生品、名贵茶叶等,或者是与收礼人爱好相关的特色礼物,如文化艺术品、书籍、音乐专辑等。主礼物的选择应根据收礼人的喜好和个性化需求来确定。

宜昌端午节有什么习俗,湖北送端午习俗 - 星座运势

2、附加礼物:除了主礼物外,可以搭配一些小而精致的附加礼物,以增加礼物的丰富度和意义。这些附加礼物可以是一些小型的食品、手工艺品、精美的贺卡或纪念品等。附加礼物可以体现出细心和关怀,让收礼人感受到您的用心和祝福。

3、礼品包装:为了使礼物更加精美和有仪式感,可以选择精心包装礼物。选用高质量的礼盒、礼袋或包装纸,并配以美丽的丝带、花朵或装饰品,使礼物在外观上更具吸引力和美感。

宜昌端午节有什么习俗?

端午节的风俗是:

1、端午节习俗: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2、端午节习俗: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3、端午节习俗:写符念咒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因此端午节这天一定要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而且挂驱鬼符还有一些严格的仪式,例如说必须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时书写,书写材料用生朱,砚内、书写人口中必须放上硝石等等。

4、端午节习俗:端午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不过在郴州苏仙区坳上古村有着特别的吃乌米粽的习俗。坳上乌米粽属当地独创具有食疗效果的美味佳肴,是由山上野外的乌饭树叶、择子柴叶、金刚刺嫩头、枫香树嫩叶等十余种能食用的树叶将其洗净捣碎,过滤挤汁,再浸泡在糯米中,里面放有叉烧、咸蛋黄等馅,清蒸出来,香味四溢,不油腻,还具有健胃消食,祛风除湿,清凉解毒之功效。

哪个地方有三个端午节?

湖北秭归端午节习俗:每年有3个“端午”

秭归地处湖北省西部,位于三峡工程坝上库首,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的故里。千百年来,关于屈原的口头文学、民间传说、诗词歌赋和神话在当地流传甚广。

秭归端午习俗历史悠久,形式独特。在秭归,端午比年大,过得比春节还要隆重。秭归每年有三个“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是“头端午”,五月十五是“大端午”,五月二十五是“末端午”。

秭归端午民俗经历先秦以后的形成阶段,汉末魏晋以后的发展阶段,唐代以后的认同兴盛阶段以及明清以后的传承和发展阶段。

唐代诗人文秀《端午》诗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南宋陆游诗云:“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这些诗歌从侧面揭示了秭归独特的文化及表现形式。

端午节之前,秭归嫁出去的女儿们基本上都赶回娘家过节,这是当地一大特色习俗。在九畹溪村,很多人家贴起了端午对联,门口挂艾叶菖蒲。大家围坐在一起包粽子、煮盐蛋、泡雄黄酒,有说有笑,忙得不亦乐乎。回到娘家的妇女们,在堂屋里和兄弟姐妹话家常、做家务,喜庆端午。

秭归端午节活动正式拉开序幕,是在每年五月初五或五月十五黎明。人们在龙舟下水前祭江,为“龙舟披红”,举行游江招魂。只见父老乡亲身穿祭服,在独具特色的艾蒿门前摆上猪头、羊头、供果、红烛和香炉,面向长江,先烧纸再杀鸡,然后取血和酒,奠酒祭江、祭龙头。

礼毕,众人一起到江边安龙头下水。同时,龙舟中的击鼓人扮屈原之妹屈幺姑,呼唤:“我哥回,我哥回……”龙舟开始游动。不久舟至江心,便接唱《游江》呼唤屈子魂归:安安然然回故乡,好和乡亲过端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湖北送端午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湖北送端午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近发表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