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家乡兰州的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家乡兰州的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兰州,民风民俗?
兰州的民风民俗有很多,包括节日习俗和生活习俗。节日习俗有:端午节插柳和吃甜醅、中秋节蒸月饼、冬至吃麻腐包子或吃饺子、送灶王爷、吃烙饼、大扫除、炸油馃子等等。
生活习俗则包括嫁娶、寿诞、贺寿、修建、乔迁、禁忌、打春牛等等。
兰州伊族有那些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
1、年节的头天拂晓,家家妇女忙着舂粑粑,做团籽面,寨子上空响彻了“空通、空通”的舂碓声。男人们忙着杀猪宰牛,烹制各种美味食品。属龙日那天上午,有的只食团籽和粑粑,不吃早饭。有的宰杀一只大红公鸡,全家共食,表示合家团圆。
2、 “耶苦扎”开始这天,中年男子杀猪、杀牛;小伙子上山砍树,割藤条,运回寨里做秋千;妇女则在家煮饭、做菜、舂糯米粑。荡秋千,是节日的一项重大活动。节日里,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赛球、拔河、歌咏比赛等,使传统的节日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更富风彩。
3、祭母节这天,人们穿着艳丽的服装,带着祭品,以村寨为单位,集中到寨子边的一棵大树前,扯来芭蕉叶,垫在地上,摆出各家各户带来的酒、肉、鸡、甘蔗、糖果等祭品,并敲响大鼓和铓锣。男女老少在主持长者的带领下,成排成行跪在大树前三叩首,并唱起思母歌。
4、每年农历正月的第一轮属龙日为正月竜祭寨神的日子。公祭的献物是一头猪,这头猪被杀死后,即安放在树台上,呈跪匐状。每户出一男子参加公祭,每人将一碗三色糯米饭和一把香交给主祭人献到竜台上,然后叩头膜拜。祭拜完毕,饮酒吃饭,席间每人可自由吟唱祭神祈祷辞。
兰州,是一座+++族(回族)和汉族和睦相处的中国西北部省会城市。两民族相当友好。解放前,兰州市只有几十万人口,伊族占比例很大。解放后,支援大西北建设,东部迁入兰州的绝大多数都是汉民,汉民特别尊重伊族风俗习惯,诸如,伊族不论春夏秋冬,男性戴白色帽,女人戴头巾。伊族人开的饭店,汉民不可以带入非++食品,保持伊族食堂环境++。伊族不过春节,过自己独特的节日,如古尔邦节等。
兰州喝酒风俗?
饮酒文化在兰州历史悠久,人们在庆祝节日、招待客人、聚会喝酒时,都有自己的规矩。
首先是感恩祭祀。在兰州的许多地方,人们在喝酒前都要先烧香祭神,表达对神灵的感激之情。在庆祝节日时,也有人会在自家门前燃放鞭炮,献上一杯酒,以祭祀上苍。
其次是尊长敬老。在兰州,年长者在场时,年轻人喝酒时要先敬老,表示尊重和感谢。年轻人不得高声喧哗,要让年长者先发言。
兰州外地人本地人区别?
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区别在于户籍所在地不同。
户籍所在地是指我国居民户口簿登记所在地,一般是指出生时其父母户口登记地方,通常是家庭户口簿上的户口所在地。
中国大陆的户籍制度将公民分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升学、就业、社会保障、居住等都与户口挂钩,并且两类户口的的规定作为区别对待。
公安部门正在起草《户籍法》准备提交全国人大,预计会对严格的户籍规定做松动。部分地区已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制度,统一为居民户口。
一、本地人:
出生于所住地方土生土长的人,指生于特定地方的人;与某地有联系者(如通过父母的户籍或童年的居住地),即使实际上出生于别处或者后来移居到别处。
二、外地人:
外地人、外来人,相对于“本地人”的称呼,笼统而言属于概念模糊的中文词语,属于按照中国国家省份地域对人群模糊性归类,可以指本人非本省出生、本人先辈非本省出生、本人成长或长期居住非本省等条件来归类,依照自身和周围人的主观愿望而定,属于人际关系的范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家乡兰州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家乡兰州的习俗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