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年轻人躲五毒的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年轻人躲五毒的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用什么方法能驱避五毒?
五毒石:石胆,丹沙、雄黄、礐石、慈石。
真正意义上的“五毒”是指主治外伤的五种药性猛烈之药。驱五毒:驱五毒之五毒普遍认为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虾螈和壁虎五种毒虫。端午节到了,以各种仪式或方式驱五毒的传统风俗各地有所不同,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大都有着很浓厚的迷信色彩。另外还有很多种“五毒”,比如:吃喝嫖赌抽 坑蒙拐骗偷等等。祝皮皮端午节快乐!!!上山捕五毒是哪五毒?
上山捕五毒中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种动物是中国民间盛传的五大毒物,而且都可入药。中国民间风俗认为每年夏历五月端午日午时,五毒开始孽生。于此日午前在屋角及各阴暗处洒上石灰、喷雄黄酒、燃药烟,以灭五毒,驱秽气。毒蛇
农村里的蛇很多,其中多数是无毒的,但是也有一些是有毒的,像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等,而五毒中所指的并不是某一种蛇,凡是在农村比较常见的有毒的蛇,均是五毒之一。相信不少人都看过《白蛇传》,剧中在端午节的时候,许仙就是让他的娘子喝了雄黄酒,最后现原形。了而这个片段也是根据民间雄黄酒辟邪的说法改编而来的,现在在很多地方依然还有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
蜈蚣
很多人看到蜈蚣就会浑身起鸡皮疙瘩,这不光是因为蜈蚣有毒,还有一方面的原因,那就是蜈蚣的腿多,在民间也叫他“百脚虫”。农村常见到的蜈蚣主要有黑头、青头和红头这三种,它们均是有毒的,并且个头越大的毒性越强。大家可不要小看,蜈蚣虽然不大,但是却是一种肉食性的动物,一般在晚上出来觅食,主要是以各种昆虫为食。
蝎子
在民间,像蜈蚣、毒蛇、蝎子这些都是常用来泡酒喝的主要食材,以前很多的老农民就喜欢去抓这些动物来泡酒喝。而蝎子相比于其他几种动物而言,其是伤人最频繁的一种了。这在动物很喜欢在在一些比较潮湿、阴暗的地方,以前农村的很多老房子里就比较常见。而且蝎子也是肉食性的动物,其不仅吃蜘蛛、蟋蟀等多种昆虫,而且就连一些蜈蚣也吃。相比于蜈蚣而已,蝎子的毒性也更强!
五毒兜兜什么时候穿?
在端午节或者立夏的时候,家里老人会给宝宝穿上五毒兜兜,给宝宝穿五毒肚兜是一种传统的习俗,民间的说法是肚兜上的五毒图案能保护宝宝,这也是大家对宝宝一种美好的祝福,希望宝宝能健康的成长、无灾无难。当然这也是肚兜上五毒图案的寓意,寓意宝宝身体一直能健健康康的,远离邪气和一切疾病,平安长大,还有就是远离蚊虫的叮咬。
肚兜五毒图案上的五毒是以蝎子、癞蛤蟆、 蛇、壁虎、蜈蚣这五种民间认为有毒的动物形象为主的肚兜,一般会通过刺绣的方式绣在宝宝的肚兜上,有种神秘感和立体的美感。五毒肚兜在陕西比较流行,寄托了家里长辈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
五毒为什么躲端午?
自战国起,古代北方人民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更有“不举五月子”的说法,意思是在端午这天出生的婴儿,不能抚养成人,否则会有祸害父母的行为,东汉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对此的解释是:
“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子以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
意思是说,一年从正月开始,到五月是阳气最盛的月份,在这个月份出生的孩子,阳气过盛,会克父母,成为祸患。
因此,端午节这天,有很多避讳,比如已经出嫁的女儿,要在这天被父母接回娘家,以躲端午之恶,在清朝光绪年间的《滦州志》中,都还有躲端午习俗的记载:
“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可见端午日在中国古代北方,确实是一个让人不得安宁的日子,可为什么原本一个飞龙在天的吉祥日子,会被视为恶呢?这得从祛病驱邪说起,而驱邪的本源,则是五毒。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年轻人躲五毒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年轻人躲五毒的习俗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