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山村习俗有哪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山村习俗有哪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1、遂昌风俗?
- 2、黔江的风俗有哪些?
- 3、什么是传统乡村文化?
遂昌风俗?
年节
正月初一为岁之首,老幼整肃衣冠,择吉时开门,鸣放爆竹、焚香、燃松明灯,祀祖。谒拜社庙,谓曰“拜佛年”,出门迎喜神。++人家,早聚堂前,以辈份次序拜年。
初二、初三,分别向各亲友贺年,或馈赠贺年片。客至必留,茶、酒、糕点款待殷勤。
初五,俗称“小驾”,又叫“破五”,家家开始摆“正月酒”,亲戚、邻里相邀,以增睦谊。出门走谒亲友,谓“拜年”。送礼,旧时城镇居民以糕点为佳;乡村居民则以糖霜(白糖)桔饼为上乘。
现时,多时兴盒式包装的礼品或高档酒类。新婚女婿谒拜岳家,族邻相邀聚饮,谓“请新客”。初七,为“人日”,旧时俗有于是日观天气,以卜吉祥,谓曰:“其日清明,则所生之物育,阴则灾”。初八,为“谷日”,是日农户多不煮饭,吃熟食,以示对“谷神”恭敬。
十五日,俗称“大驾”,意即新年活动结束,开大驾后,凡事如平常,无过“节”之拘谨。
元宵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和“灯节”。遂俗一般于十三日举灯,至十六日结束。惟十五日为正灯日,是灯节的高潮。每至灯节,各自集资制扎灯彩。灯,名目繁多,有龙灯、花灯、花鼓灯、马灯、狮子灯等等。届时,万人空巷,灯队云集,灯张乐作,火树银花,光彩照人。千门万户,鸣放鞭炮,焰花迎之。城隍庙每年由城镇东、南、小南、西、北各隅轮流司值祭祀,全城居民各献灯彩悬之,殿内密无空隙。各灯队必至庙内敬神奏舞。
是时,灯烛齐燃,飞光流彩,相交辉映,令人如醉如狂。杭州“天虚我生”先生即席吟赋以志盛事,诗云:“百队洋灯侍宴回,银花火树一齐开;瑶阶召取金龙舞,万朵红云上殿来。”乡村龙灯、狮子灯、花灯过村串户,争奇斗艳,鼓乐喧阗,声震山谷,彻夜不绝。十六日始散。谢灯后,有未育妇女抢其“龙珠”而去,谓可以兆子嗣。
黔江的风俗有哪些?
赶场、哭嫁、打糍粑、跳摆手舞、上坟和对山歌。
赶场,又叫赶集,是黔江一种特色民族风俗。赶场通常是村镇周围的人们在约定的每周某日进行集体货品、蔬菜买卖的交易活动。在赶场日,人们在选购生活必需品的同时也会买些特色农村食品。在黔江,赶场日是每隔4天举行一次。
哭嫁
哭嫁是土家族特有的一种婚庆形式。目前黔江周边的乡村里存有此风俗。作为哭嫁的主体,新娘在出嫁的早上会跪别父母,唱哭嫁歌,唱得越动听,越感人说明这新娘越伶俐,是持家顾丈夫的好媳妇。
打糍粑
糍粑是有糯米组成的食物。主要是在重阳节的时候,作为节日食品供客人品尝。打糍粑是黔江人在喜庆日子里开展的一项民间风俗活动。
跳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传统民俗舞蹈,主要流传在渝东南和湘西片区。黔江作为土家族摆手舞的继承地,每年都会举办大型的摆手舞比赛,吸引大批市民围观。
上坟
上坟,又称扫墓,是一种祭祀死者的传统活动。在黔江,上坟日期主要定在清明节扫墓日、春节和死者忌日。
对山歌
对山歌是土家族的有一项有意思的男女沟通形式。在黔江,对山歌分为土家语山歌和汉语山歌两种,其中,土家语山歌比较地道,汉语山歌比较通俗易懂。
什么是传统乡村文化?
我们国家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沉淀形成的乡村文化,以农耕文化为主。乡村文化有物质和非物质之分。非物质文化在一年四季当中都有体现。比喻我们的节日,正月十五闹花灯,二月二祭土地爷,三月三庙会,清明节踏青,五月端午吃棕子,六月六祭天,七月七牛郎会织女,八月十五中秋赏月吃月饼,九九重阳老人节,喝腊八粥,过小年祭灶,过春节,都是乡村文化的一部分,随着历史的流淌,传播到所有中国人。物质的当然也很多,乡村当中的一些古院落和古建筑,比喻古庙,牌坊等。还有一些乡村即定习俗,农村家常菜谱,古老的劳作方式,劳作中的古龙农具等等,还有一些乡村中的古老手艺,这都是乡村文化的一部分。乡村文化其实是一个很广阔的概念,它包括的范围是很广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山村习俗有哪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山村习俗有哪些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