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习俗交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习俗交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东北人双方家长见面订婚什么流程和习俗?
东北人双方家长见面订婚流程和习俗如下:
1.提亲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儿子大了(旧时不到成年),父母即张罗为其说媳妇。男女双方选择亲事多以门当户对、勤劳俭朴、人品正派之家为标准。选定某女后,即托能在女家说上话的人为媒提亲,女家多以"等回话"为由,在背地里观察和多方打听,视人品行、相貌、家庭状况而定。50年代及"文化大革命"期间,男女找对象非常注重家庭出身、以贫农为佳。近以有一技之长能挣钱者合意。双方请"先生"据生辰八字以"合婚",看属相是否合,有"白马犯青牛、羊鼠一旦休,金鸡犯人犬,羊虎不到头,狗猴婚断头,虎蛇如仇割,龙兔泪交流"和"蛇盘兔"、"猴骑羊"、"虎犬金"之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大青年人对此嗤之以鼻,以情投意合而结伉俪为幸福家庭。
2.谢亲
即为定亲。双方合意,择双日举谢亲礼。是日,女方亲戚朋友集中到女家。媒人领男方及随人若干,携订亲衣服、钱及红头绳若干至女家。因此,谢亲又称"接红头绳"。而后由女方长辈相陪入席,同时,女方煮面条,以碗盛各送左邻右舍,晓于女儿订亲。县境有地方称"谢亲"为"结事",程序颇简,男方媒人相伴送订亲衣及钱至女方,表示把事已定。
3.彩礼
定亲后,女方通过媒人要彩礼,多参照或同比别家。索要钱、物,以红纸写礼单,大致有家具、现金、衣服、杂色(即布与棉花)、粮油、首饰(现多不要)等。50年代,结婚多不要彩礼,两套衣服、一个头巾、两双袜子即成。70年代,增缝纫机、自行车。80年代增彩色电视机、录音机。90年代条件好的又增电冰箱等,礼单一式两份,男女双方各执。并商定,按物折款给女方。有的"大包干",按礼单折款,付女方自购。旧时彩礼备齐,男方择日抬"食摞"(一种类似圆笼样的木头盛器)送至女方。今为直接交于女家。此外,逢年节,当地庙会和春秋换衣季节,男方都要给钱,让女方买衣服,不论时间长短至娶为止,所给数量随当地"大流"。
为什么有时候同一个节日南北方的习俗传统差别却很大?
感谢悟空问答的邀请,我有机会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同一个节日南北方的习俗传统差别很大?这个问题可是我的特长,因为我是北方西安人,我太太是南方上海人。我在北方西安生活过,南方的上海也生活过。南北方的习俗传统确实差别很大。
第一,南北方在节日里饮食差别很大。过年初一北方人都吃饺子,而南方人确吃肉汤圆。端午节北方人吃甜棕子,而南方人吃肉棕子。八月十五中秋节北方人吃甜月饼为主,而南方人吃鲜肉月饼,在上海有家百年老字号“老大房鲜肉月饼”卖的特好,东南沿海一带人都买着吃。
第二,南北方气侯差异引起了饮食中的差异。北方人吃面食为主,而南方人吃米饭为主。北方冷,北方人爱喝高度白酒,西北人,东北人冬天常喝高度白酒,因为三九天太冷了,有时零下40度,靠喝白酒暖和身体。而江浙一带气侯温和,大部分人喝的低度的花雕酒。而到了热带的海南,人们很少喝高度酒,大部分人吃水果,喝椰汁降温。
第三,南北方温度、冷暧差异让南北方习俗差别很大。就拿北方来说,每年农历十月一,快进入冬季时,北方人都有上坟烧纸,祭拜祖先的传统,给去逝的祖先烧寒衣送。而南方由于冬天来的迟,农历十月一民间也没有这个传统,而是到了元旦南方才气温转凉,南方人是元旦才给祖先上坟烧纸送寒衣。
总之,由于我国领土辽阔,地大物博。我国的最北方的东北的北极村在北纬53度。而最南方的曾母暗沙在赤道附近。这样也让南北方节日里习俗传统差别很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习俗交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习俗交流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