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民俗被流传和消失的原因_古代葬礼习俗有哪些

来源:www.xingzuopeidui.com 时间:2024-02-29 20:30 点击:3 编辑:xingzuopeidui.com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消亡后的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消亡后的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民俗被流传和消失的原因?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民俗的流传和消失都是因为社会的发展趋势造成的。比如民间的结婚闹新房,就是陈规陋习,基本上已经消失了。

以前人们的婚礼结束以后,有亲戚朋友流下来闹新房,把新郎新娘各种调戏,有的甚至是侮辱,因为社会进步了,把新郎新娘折磨的时候反对的人很多,慢慢的就没有人闹新房了,这样就消失了。其他还有很多这样的民俗消失,就不一一列举了。

古代葬礼习俗有哪些?

古代的丧礼一般分为三部分,分别是丧礼、葬礼、服丧,在丧礼这部分的时候,死者临终之前,要将其抬到正厅的床上,头朝东,然后换上新衣,在死者临时之前还要在口鼻之间放一块新棉花,棉花不动时,就表示气已断绝,然后把死者抬到另一个床上,再盖上新被子,把珠玉等放入口中,这还只是丧礼的一部分。

在古代还有一些现在看来比较特殊的丧葬习俗,比如“瓦罐坟”,“瓦罐坟”就是地下挖出墓穴,只留一个出入口,形似瓦罐,在唐朝以前一些地区,由于生产力不足,为了节省食粮,朝廷就下令把满了六十岁的老人送进瓦罐坟,比如母亲满了60岁,儿子就会把亲娘关进坟里,然后每送一顿饭后就砌一块砖,直到坟口堵死,老人就会在里面死去。

“瓦罐坟”这种丧葬习俗形成的原因很多,不过现在看来是没有道德和人性的。在古代的还有一种丧葬习俗叫“寄死窑”,就是在山壁上或灌木丛中挖掘可容一人大小的洞窟用来寄放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老人就在里面直到死亡,在川、陕、鄂、豫交界的汉水流域中游及其支流发现了大批古代“寄死窑”,都是古代安排老人后事用的。

现在看来“寄死窑”是没有人性的、没有道德的,但是在很久远以前的古代,人类知识经验少,生产能力低下,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生存需要非常艰苦的努力,保证自身生存才能保证族群延续,人们往往“顾生不顾死”,所以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就去了“寄死窑”,在当时的环境下,这种行为并不是没有道德、没有人性的。

“寄死窑”、“瓦罐坟”等丧葬习俗是在生产能力低下的古代一些地区的丧葬习俗,形成的原因都是由于生产能力不足等原因,由于社会的发展,这些丧葬习俗已经消失了,如今尊老、养老、爱老才是正确的道德标准和文化标准,孝敬老人也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传统美德。

揭阳普宁潮汕风俗?

潮汕地区的民俗非常丰富多彩,包括传统节日和习俗。除了一些已经消失的中原习俗外,潮汕人还保留着盂兰节、中秋烧塔、新年烧龙等特色习俗。

冬至也是潮汕人非常重视的节日,有“挲圆”、“拜老公”、“挂冬纸”等民俗项目。此外,潮汕人还有品茶、剃胎发、七样菜等独特的食俗和仪式。这些民俗反映了潮汕人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也是他们骄傲的地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消亡后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消亡后的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近发表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