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关中拧灯风俗_粘灯盏的做法

来源:www.xingzuopeidui.com 时间:2024-03-01 09:30 点击:4 编辑:xingzuopeidui.com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习俗做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习俗做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关中拧灯风俗?

正月初五过后,逐渐反过来;关中人称:回拜;舅家回拜外甥,丈人家回拜女婿,娘家回拜女儿。回拜之礼,上司衙门向下司衙门送灯笼,关中人称:拧灯或送灯。

回拜送灯的意思可能是:我向你指条光明的道路。最初起源,应该是指上苍向人类++祭祀祈祷的回报。当初,无论究竟有没有具体回报,古天文学家和参与祭祀的巫师可能都是这么说的。故为回拜风俗。

关中拧灯风俗_粘灯盏的做法 - 星座运势

粘灯盏的做法?

传统制作法

1. 磨面:把净米磨成粉面,以前是要把蜕皮的米放在水里泡半小时左右再淘3-5次,放置在容器里滤去水分至米浸透,再用碾子压成粉面,如果不随时加工食品,磨好后需要摊开晾干,以免发霉。

2. 烫面:把面粉放到面盆中,用80-90度适量开水和成面团;

3. 上锅:准备半碗清水,放置面盆旁,双手蘸清水,取拳头大小面团,捏成窝头上蒸屉,全部上锅后旺火,开水之后中火13-20分钟(根据蒸食量大小调整时间)住火;

4. 出锅:将窝头直接铲到面盆中盖好面盆,稍稍降温;

5. 和面:待窝头降温至不烫手时,加适量干白面粉(面粉越多口感越甜),蘸香油水(温水加适量香油)和匀成面团;

6. 拉灯:先介绍最普遍的圆灯的拉法,准备一根约1米白线,泡制香油水中备用,取出一块面团揉成直径3~4cm的圆柱,用嘴叼住白线的一端,手捏住另一端绕圆柱一圈,线交接用力拉直,循环操作,用手蘸香油水将饼片整形,均匀的摆放到盖帘(一般指盛放面食的平板托篦),个个光亮细腻,清香诱人;另外还可以用手捏成各种形状,或生肖、或花鸟

7. 煎灯:锅里放少许食用油,六成热时把灯盏放进去煎至两面金黄中间棉软时出锅(过去经济条件限制,主要以煎食为主,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逐渐演变成炸食,其成色和口感比煎食更好

起灯是哪里的风俗?

起灯一词是老北京方言,今指火柴。北京前门大栅栏附近,有一条古老的胡同,就叫取灯胡同。清末西方商人瞄准中国市场,大量外来品涌入中国,其中就有西方的火柴,当时的国人凡是对外来品全要冠上一个“洋”字,因此对外来的火柴又叫“洋火”或“洋起灯”。

客家人添丁上灯流程?

在古代,家中生男子,就被称为“添丁”;家中生女子,就被称为“添口”。

在古代,封建社会气息弥漫,社会主要的生产方式是男耕女织,男子肩负着农耕的任务,是家中的顶梁柱,这也奠定了男性在家族的地位。女性在农业生产中主要是负责纺织、烧饭、家务,无法胜任繁重的农业耕种,因为无法耕作农务,却要多一张嘴吃饭。所以地位比男性地位要低。并且家族生了男孩以后,还会有一个添丁的隆重仪式。

“丁”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人口。在客家人的口音里,灯与丁谐音。于是花灯在客家人庆贺添丁的仪式中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一、代表光明的发扬;二、灯火蕴含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之意;三、灯成为了人丁的象征物。

在客家社会里,凡是男孩出生都要举行上灯仪式。就是上丁、上灯,祭祀祖先并报告祖先族中又添新丁,并祈求列祖列宗保佑孩子健康成长。他们认为灯为五谷丰登之象,以灯为丁,寓意火旺而丁发。希望家族兴旺发达。

上灯仪式,一般在元宵前后举行,不同的家族祠堂挂灯时间也不一致,一般都是先按照先大房再小房的顺序进行并按照家族上年度上灯仪式后所生男孩数,在祠堂厅堂梁上吊挂相同数量的花灯。挂灯仪式有挂灯、饮灯酒、在祠堂前燃放烟花炮竹等步骤。

每到家族挂灯节日时,家族都会选出有名望者出任理事主持挂灯仪式,一般是由族长年长者推举,要求自身有能力,且正直不贪。挂灯仪式结束后还要把挂灯仪式所进行的收支明细张贴在祠堂外供族人监督。

正月十三是灯头日,当天族人要到祠堂斟茶、++、挂灯。灯为竹扎纸糊八角大花灯,八角代表八卦,取阴阳和谐,人丁兴旺之意,挂灯当天由值事购买。族中理事边祭拜祖先,边挂灯。同时还要在祠堂门口燃放鞭炮。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习俗做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习俗做灯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近发表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