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潮汕做灯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潮汕做灯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潮汕元宵节上灯风俗?
1、吊喜灯(点灯笼)
从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潮汕家家户户有点灯、吊灯的习俗。因潮语“灯”和“丁”同音,点灯和添丁是近音,故潮人认为点灯即为添丁的佳兆。元宵此日,人们纷纷提着灯笼、备齐纸银香烛,到乡中神庙点火,回来分别吊在家里的神龛和床头,这叫做“吊喜灯”。
2、赏灯

元宵夜是月圆夜,如果天晴月明,潮人的花灯与圆月相印成趣,赏心悦目。镇、县、市有搭灯棚做花灯展,乡村神庙和宗祠挂起大灯笼、大花灯,小孩子提着买来或者自制的小灯笼,成群穿街过巷“营灯”,饶有喜庆。 自农历十一日起,叫“起灯”(即“起丁”),当年有生男孩的人家要到乡里宗祠挂花灯,被视为新生男孩的入族议式,并每晚抱着孩子去祠堂点灯, 接受乡人祝贺,直到十八日收灯。
3、食丁茶
以前,家里有男丁的人家要备茶点请亲戚来吃喝,这叫做“喝灯茶”。当晚只要你有雅兴,即使没受邀请,随便走进哪家都会受到主人的热情款待。
4、做丁桌
宴客时有两种席式,一种叫“龙船席”即用好多只方桌连结起来,客人围在两旁吃饭,形同划龙船;另一种叫“走马席”,即无论亲朋疏厚,认识不认识的人都可以进来吃,吃完就走,主人再重新摆上菜色,招待另一批客人的来临,接连不断。这后一种席式一般是较有钱且较慷慨的人家才会这么做。在旧社会,潮人攀比心强,死爱面子,凡生了男孩的人家都十分注重办丁桌,并以办得体面为荣。即使是贫困人家,为了不失面子,便四处借钱,造成负债累累,或者是忍痛卖了哥哥,将所得之钱银用来应付沉重的办桌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阿细卖阿大”这一俗语的来历。
潮汕天地灯有什么讲究?
潮汕人设天公灯都是在门楣上面,而门楣高度一般是2.2米以上,所以老式房屋天公灯高度差不多是在2.4米~2.8米之间。然而随着更新换代的变化,现在的房子层高越建越高,现在首层很多都在4米以上了,所以现在的天公灯,基本都上升到3米~3.5米的高度了。
潮州的春节习俗?
在大潮州地区,也就是粤东潮州汕头揭阳汕尾等地,一般农历初一不称“春节”,而会坚持传统说法“过年”,潮人的祖先来自中原地区,虽然迁徙到粤东已有千年,但潮人依旧坚持着老祖宗传下来的过年习俗,包括很多地方渐已消失的传统活动。
一、祭祖:
很多地方过年已不再祭祖了,但大潮州地区却完整地保留着过年祭祖的整套仪式,从除夕开始连续三天祭祖,几乎每家每户都是如此,潮人家中都供奉着祖宗牌位,以方便逢年过节请出祭祀,也有一些地方会在祠堂举办祭祖大典。
除夕祭祖后,全家人都开始“洗花水”,也就是将将十二种花和树叶置入水中,然后洗澡,此习俗在其他地方几不可见。
二、拜老爷:
在大潮州地区,“老爷”并不是“姥爷”(外公),也不是对官绅的称呼,而是对神明的尊称,特指伯爷公、土地公、灶神、妈祖等下界诸神,拜老爷就是祭神,潮人认为腊月廿四“老爷”会上天述职,所以这一天人们都会“拜老爷”,一是感谢老爷一整年的守护,二是祈祷来年心想事成。
三、做粿:
潮人备年货时有一样必不可少,那就是做粿,粿是用秫米、粳米先磨成粉后制作成的食品,包括红桃粿、鼠壳粿、甜粿、菜头粿等,其中红桃粿是潮人过年必备美食,也是祭祖及拜老爷时的祭品。
四、除夕吃鱼吃血蚶:
潮人的团年饭也是极其丰盛的,其中必有鱼和血蚶,吃鱼时一般会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而血蚶状如金钱,吃血蚶寓意新年发财,血蚶一般烫熟即可,食用时仍带血,外地人来潮一般不敢多吃。
五、掼春盛:
此习俗目前唯有大潮州地区保留,大年初一,潮人要给出嫁的女儿送礼,礼物装在一对大春盛中,由出嫁女的兄弟挑着送去,春盛就是三四层的有盖子的竹编礼篮,通常是成对使用,每当舅子上门,亲家当然也会宰鸡杀鹅热情款待。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潮汕做灯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潮汕做灯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