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湖南腊八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湖南腊八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湖南人的过年习俗是怎样的?
湖南人过春节习俗
湖南传统节日众多,表现形式多样。各民族、各地区比较普遍的传统节日有年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六月六、中秋节,并沿袭着许多特色鲜明的节庆活动。
年节。从农历腊月廿四起(部分地区和土家族自腊月廿三起),至腊月三十日,是湖南各地非常重视的传统节日。廿四日相传为灶神上天之日,旧俗在廿三日夜备果品祭灶,求灶神上天奏事时多言好事。各家在廿四日团聚过“小年”,廿八日打扫庭除。最为隆重的当属腊月三十除夕夜,游子远归,合家欢聚吃团圆饭,谓之年饭。年饭以丰盛为要,鸡鸭鱼肉蛋蔬,满桌杯盏,但许多地方仍保留着传统而独有的菜谱。鱼是各家各户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寓“年年有余”;郴州人兴吃酸萝卜猪肝肠,象征为人要有肝肠;洪江一带喜吃春粉,米粉上盖有鱼、肉、鸡、鸭、蹄花、生姜各两块,以示好事成双;有的人家还备有一碗四季葱拌豆腐,表示“四季清吉”。在大年三十夜,民间有守岁之俗,合家围炉团坐,辞旧迎新,许多地方有烧柴蔸火习惯,取“财头”谐音,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春节。旧俗一般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止。新正初一鸡鸣即起,庭前燃放爆竹,谓之“开财门”、“开门红”。燃烛敬天地、拜祖先,然后出门拜五方,称作“出行”或“出方”。节庆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其中最为热闹的是耍龙灯。龙灯的品种繁多,如长龙、老龙、幼龙、鳌龙、草把龙等。玩龙灯一般是初五出灯,十五收灯,++于街巷与田垅之间,遇宽敞人多之处即舞弄一番。在湘西辰溪一带,有的玩龙灯直至正月三十日,要玩遍周围数十里的同姓村寨,俗称“玩家门灯”。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各家均要吃元宵,以示团圆和谐。
鼎城的过年习俗?
在进入农历十二月,尤其是十二月二十日后,家家户户准备起过年活动。
一、掸檐尘
在农历十二月廿四之前,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掸檐尘活动。用稻草把或扫帚绑在长竹杆上,将屋里梁上、墙上、层顶内四处灰尘、蛛网掸干净。其意一是扫除一年的晦(灰)气,二是干干净净迎接新春。此项工作必须在十二月廿四前完成,俗称“掸三不掸四”。
二、摊田角
又称“烧田角”,每年腊月廿四夜,东桥农家都在要自己田地四角引烧柴禾。孩子们举了火把在田里奔跑,边跑边喊:“摊摊四角落,一亩要收三石六,明年养只大猪猡。”随后随用火把烧去田边枯草,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三、送灶神
腊月廿四夜送灶神,家家都做团子,称为谢灶团。晚上在灶龛里点上香烛,供上团子,送灶王爷上天,又称“祭灶”、“谢灶”。传说供糖食和团子可粘住灶神之口,以免其上天揭民之短。除夕夜灶神重返人间,灶龛供酒果糕酥,称“接灶”。
四、腊八粥
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相称如来成佛之日,各寺庙僧尼以莲心、枣粟、胡桃肉、松子肉、百合等果类和米煮成腊八粥斋供,并以此粥馈送施主及附近居民,称作“佛粥”,也称“七宝粥”,人们相信是日食此粥能消灾降福、祛痛延年。而农民则以胡萝卜、山芋、蚕豆、红枣、青菜之类,煮成咸粥而食。此风流传久远,后来普通居民家也都自己煮而食之,作为应时食品以添乐趣,同时也有滋补之效。
五、除夕
农历十二月最后一日为除夕,谓旧岁至此而除,俗称大年夜,过年。“年”相传是一只凶猛的食人兽,到除夕这天它就出现,挨家挨户地吃人。为了逃过这一劫,百姓就在除夕前采折松柏、松树枝条,用红纸卷起主杆,插在屋檐口,其意是让“年”到来时误以为这里不是人家,是树林、坟地而过;这天,家家都要贴春联,也叫“封门对”,“年”来此时,认为此家大门被封,没人住了,就不再进门害人;大年夜,把井泉童子纸模放在竹筛子内,饷以糕点、水果,摆在井栏圈上,谓之“封井”;正月初三焚医神模,谓之“开井”;大年夜扫地须由外往里扫,意为财不外漏;吃年夜饭必须佳肴满桌,红烛高烧,举家团聚。菜肴中必备一碗青菜,称为“安乐菜”,一碗黄豆芽,称为“如意菜”,以示来年一年安乐,百事如意;米中放少许黄豆一起煮饭,饭后取几颗用线串起后种入土中,意为“不出天花”;夜半子时必放爆仗,称为“关门爆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湖南腊八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湖南腊八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