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湖北月半节风俗,鄂西的习俗

来源:www.xingzuopeidui.com 时间:2024-03-03 18:05 点击:2 编辑:xingzuopeidui.com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鄂西的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鄂西的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湖北月半节风俗?

"年小月半大,神鬼也歇三天驾"。

这俗谚说的就是鄂西土家月半节。在鄂西土家地区,月半节是最大的节日,比过年还要隆重。而且月半节的时间很长,从农历的七月初一到十五均叫月半节。月半节又叫鬼节。据先人们传说,农历七月初一到十五新老亡人的灵魂都要回家探望亲人。七月初一,庙里开始撞钟,以召唤那些新老亡人和孤魂野鬼。

初五备酒醴,烧香纸,迎接亡人。

初七为放河灯,各家各户事前用纸糊篾扎做成彩灯,灯底涂上桐油,放于清江河中。同时抛"鬼粑"于江中。初十则为迎接老亡人。

湖北过春节习俗有哪些呢?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下湖北过春节习俗。

“大人盼插田,小孩盼过年”。

在湖北,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

有民谣云:“二十三,送灯盏;二十四,剔鱼刺;二十五,敲大鼓;二十六,福猪肉;二十七,除脏迹;二十八,福鸡鸭;二十九,家家有。

”一直和农耕文化息息相关的中国年,不管在物资短缺年代还是经济发达时期,从来都是人们渴盼的特殊节日。

湖北省群艺馆研究员、《楚风楚俗》等湖北风俗画册的拍摄者吴志坚感慨,“龙凤呈祥、高跷龙灯、海马、赶象、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在浓郁的荆风楚韵中,那些最古老而淳朴的湖北年俗,实在让人大开眼界!” “谈年饭”边吃边聊迎新年 武汉早期的居民大多是明末清初由周边地区(沔阳、汉阳、黄陂、孝感等地)迁入的,因此,武汉的过年习俗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除了要收拾屋子,换春联,贴门神,过小年时要请灶神,除夕这天,男人还要将水缸挑满,这叫“福水长流,子孙富足”,女人要在之前做好全家人的新鞋,这叫“过年穿新鞋,喜事一起来”。

等到了年三十这天,全家欢聚一堂吃上一顿丰盛的“谈年饭”(如今多称为“团年饭”)。

武汉的年夜饭,一般要上“三全”(全鸡、全鸭、全鱼)、“三糕”(鱼糕、肉糕、羊糕)、“三丸”(鱼丸、肉丸、藕丸)。

开饭时间多在天黑之前,有的家庭一直吃到转钟,表示“越吃越亮”,既然是“谈年”,还得边吃饭边聊天,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互表祝福。

湖北过春节习俗还有哪些呢? 除夕夜漫山遍野“点坟灯” 在湖北江汉平原上,特别是农村地区,每到除夕夜来临之前,人们习惯给已故的亲人“上坟灯”,也叫“送灯亮”。

吊脚楼是哪个民族的习俗?

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民族。

吊脚楼,又称干栏、阁栏、麻栏、吊楼等,是中国干栏式建筑的一种,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潮湿的山区和水域,集中在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民族聚居地,特别是鄂西、湘西、贵州、四川等地。吊脚楼建筑是一种颇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建筑,不仅是一种建筑艺术,也是一种民族文化载体,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鄂西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鄂西的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近发表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