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闽粤地方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闽粤地方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漳州的风俗与特色?
漳州市地处闽粤二省之交,山地、平原、滨海地貌兼具,地方民俗文化既有山区的闭塞,又有沿海的开放,使得这里的风俗人情别具特色。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趣好玩的漳州旧时民俗,一起来看看吧!
“芋头芋头别咬我”
旧时,番薯、芋头是漳州人的“盘中餐”。漳州人喜欢趁热吃番薯,芋头煮熟后则要等凉了再吃,即俗谚云:“番薯烧,芋仔冷。”坊间刮生芋头的皮时为避免被刺激皮肤,刮前要先咬芋头一口,念:“芋仔芋仔我咬汝,汝嫑(意为不要)咬我。”
家乡水土专治各种不服
旧时,漳州人出远门之前,多到平日奉祀的寺庙里用红纸包一些香炉里的香灰,出门时随身带走,以求护身。到了外地的住处将其供奉起来,按时礼拜以保平安。为防止到异地后水土不服,出门离家之前,要从自家的米缸里带少许米,再从自家的水井或水缸中舀少许水装在瓶中带走。到目的地后将水倒入当地的水井或水缸中,将米混入当地的米中做成饭吃下,这样就能适应当地的水土,保证身体健康。带香灰出外的人归来后,还要到原寺庙答谢、还愿。
谐音梗年夜饭
漳州人除夕家家摆牲醴、菜肴、红龟粿和红纸花祭祀祖先、神明。晚上全家团圆吃年饭,在外未能赶回的人也应为其留下坐位,摆上碗筷。用新的小瓦炉燃起炭火置于桌下,炉四面各摆四粒红柑(共12枚),全家拥炉而饮,长者念道:“韭菜春,人人春(剩)”,带全家首先吃韭菜,称为“围炉”。吃饭时向炉内撒盐,使之噼啪作响,象征家庭幸福兴旺。席上有鱼(余),寓意年年有余;有韭(久)菜,寓意年寿长久;有豆腐(富),寓意富裕;有油炸鱼肉,寓意兴旺;有柑(甘)橘(音吉),寓意吉祥如意;有萝卜,本地方言叫“菜头”与“彩头(兆头)”谐音,寓意好兆头;有竹笋,寓意节节高。城区围炉时必吃“韭菜春豆腐福”。旧时,漳州除夕家家户户要“挠(意为搅拌)蚶、炒豆、放炮、烧灯猴”。蚶吃过要将蚶壳撒在床下和门后,边撒边念:“掖(撒)蚶壳钱,明年大趁(赚)钱”。
潮汕人是闽南人的后代吗?
潮汕人是闽南人的后代。“虽境土有闽粤之异,而风俗无潮漳之分”,就充分说明潮汕和闽南的联系。
在隋朝时期,粤东和闽南为义安郡,那时潮汕和闽南是一体的,闽南地区已经发展的比较好了。明清时期,闽南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大量增长,土地资源不够。很多闽南人迁徙到潮汕,渐渐闽南人占据了潮汕大部分地方。现在的潮汕人基本就是闽南人的后代。
吃团圆饭这个风俗的特点?
年夜饭又称团圆饭。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
简介
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食谱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合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古代,过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质,有些酒现在已经没有了,只留下许多动人的酒名,如葡萄酒、兰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等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闽粤地方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闽粤地方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