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的残酷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古代的残酷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葬礼习俗有哪些?
古代的丧礼一般分为三部分,分别是丧礼、葬礼、服丧,在丧礼这部分的时候,死者临终之前,要将其抬到正厅的床上,头朝东,然后换上新衣,在死者临时之前还要在口鼻之间放一块新棉花,棉花不动时,就表示气已断绝,然后把死者抬到另一个床上,再盖上新被子,把珠玉等放入口中,这还只是丧礼的一部分。
在古代还有一些现在看来比较特殊的丧葬习俗,比如“瓦罐坟”,“瓦罐坟”就是地下挖出墓穴,只留一个出入口,形似瓦罐,在唐朝以前一些地区,由于生产力不足,为了节省食粮,朝廷就下令把满了六十岁的老人送进瓦罐坟,比如母亲满了60岁,儿子就会把亲娘关进坟里,然后每送一顿饭后就砌一块砖,直到坟口堵死,老人就会在里面死去。
“瓦罐坟”这种丧葬习俗形成的原因很多,不过现在看来是没有道德和人性的。在古代的还有一种丧葬习俗叫“寄死窑”,就是在山壁上或灌木丛中挖掘可容一人大小的洞窟用来寄放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老人就在里面直到死亡,在川、陕、鄂、豫交界的汉水流域中游及其支流发现了大批古代“寄死窑”,都是古代安排老人后事用的。
现在看来“寄死窑”是没有人性的、没有道德的,但是在很久远以前的古代,人类知识经验少,生产能力低下,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生存需要非常艰苦的努力,保证自身生存才能保证族群延续,人们往往“顾生不顾死”,所以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就去了“寄死窑”,在当时的环境下,这种行为并不是没有道德、没有人性的。
“寄死窑”、“瓦罐坟”等丧葬习俗是在生产能力低下的古代一些地区的丧葬习俗,形成的原因都是由于生产能力不足等原因,由于社会的发展,这些丧葬习俗已经消失了,如今尊老、养老、爱老才是正确的道德标准和文化标准,孝敬老人也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传统美德。
古代楚国人的丧葬习俗?
楚国丧葬习俗可以追溯到楚国巫术文化和楚国人对鬼神的笃信,如《吕氏春秋》里说的:“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祀”。楚国墓坑形状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多数都有墓道,并伴有壁龛。同时,伴有大量的随葬品。其中,铜器、陶器、漆木器等日用器皿多放置在头箱中镇墓兽放在边箱外,兵器和 车马器则放置在边箱内,丝麻制品放于棺内有的就穿在墓主人身上,珠宝金银器放置在头箱和棺内。墓室的建造也是非常讲究,在“事死如生”的要求下,墓室一般都会极力模仿死者生前的居室模样,所以楚国一般贵族墓葬都会用大量木炭填塞,然后用青泥膏夯土,以达到能做到的最大的密封性。 一些有特色的丧俗:
1、棺椁上的红色脚印楚人信巫,丧葬习俗中有逝者后人在棺椁上踩脚印表示对逝者的怀念。
2、镇墓兽镇墓兽是用来驱恶鬼、辟妖邪,保护墓主人不受这些鬼怪打扰,形象是头插鹿角,吐长舌。一般会将其在头棺前放置。
3、尸体上的玉覆面覆面为葬玉。葬玉是指专门为保护尸体而制作的玉器。古人认为,以玉殓葬,可保护尸身不腐,使魂魄复活再生。“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
4、陪葬玉佩组玉佩组是由多件玉器串联组成悬于身上的佩饰玉。其主体多以璜、牌形饰、管、珠等串联而成。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仍盛行饰以华丽的组玉佩,表现其高贵身份。
5、人殉楚国殉人主要是妻妾、亲信嬖宠和家内奴隶。女性殉人在楚国人殉中占较大比例。
6、"毁器"、“折兵”随葬器物、兵器,诸如剑、戈、矛和镞等被有意截断或折弯后而随葬于墓中。其寓意是将实用器明器化,以表明随葬的物品与实用器有别。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的残酷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的残酷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