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大山深处的传统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大山深处的传统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彝族的风俗有哪些?
1、待客习俗 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 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
2、烤茶相亲习俗 烤茶是我国高山峡谷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由于气候寒冷干燥,缺少蔬菜,故常以喝浓郁热茶的方法来补充营养素的不足,所谓“每日必饮三次茶”。烤茶种类多样,咸甜苦辣,人生百味,既是艰苦劳作的能量之源,也是节庆待客的灵性之物。 据说在当地,若学不到一手烤茶技术,到姑娘家烤不出好茶,老丈人会认为你没本事,而不愿将姑娘嫁给你,因此,当地小伙十五六岁就要学烤茶,都有一套自己的烤茶绝招。
3、婚俗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人结交恋爱,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通山有那些风俗习惯?
通城花鼓戏:通山采茶戏,因浓郁地方特色而广受群众喜爱,于2013年底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通山县茶叶种植始于唐朝,盛于清代。每逢采茶季节,男女青年遍布茶园,放歌于碧绿丛中,这些歌始称“采茶歌”,是采 茶戏的来源。采茶歌,不仅在思想内容、文学语言等方面为采茶戏的形成开拓了道路,而且在音乐曲调方面为采茶戏奠定了基础。 例如,流传于杨芳林一带的《十二月采茶歌》就直接被引用到《送香茶》这个传统剧目中。
后来,受黄梅、武宁等地采茶戏及汉剧的影响,通山采茶歌逐渐形成具有独特风格、强烈地方特色的地方戏曲——通山采茶戏。
通山采茶戏,分为南北两路发展传承:南路流传于富水河南岸,北路流传于富水河北岸。北腔比较粗犷,南腔较之婉转,共同 特点是锣鼓伴奏,一唱众和。
民间婚俗:民情淳厚的通山农村,昔日姑娘订婚时多以自织的土布荷包作为定情物,所以民间山歌''绣荷包''至今传唱。姑娘出嫁时必须有自织的绣花荷包、土布被褥和绣花的枕头,门帘、床帘、鞋垫等做嫁妆,以显示新媳妇的心灵手巧和聪慧能干。
农村中的荷包绣品更是讲究花样的变化,既有插针缠线的绸缎荷包,还有内装香料的真皮荷包。而最引人注目的仍然是五光十色的土布荷包。这种荷包是用土布做出荷包的形状,然后用各种针法绣上图案:装上棉花-表示情意绵长;艾叶-表示爱意贞烈;桂枝-表示早生贵子;荷叶-表示家庭和睦。缝合后,再在荷包下面缀上串有苡米、莲子、香榧、铃铛的穗子,荷包上端系在绣带上,绣带上常绣有“一帆风顺”“情意深长”“万事如意”等字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山深处的传统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大山深处的传统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