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端午节习俗去五毒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端午节习俗去五毒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端午节防五毒指的是什么?
1. 端午节要防的五毒是蛇、蜈蚣、蟾蜍、蝎子、壁虎。
2. 这五种动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是有毒的,而端午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为了避免受到这些动物的伤害,就会特别提醒防范。
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与端午节相关的习俗和活动,比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等,这些都是为了纪念屈原和预防疾病而来的。
端午驱五毒的方法?
端午节是个热闹的节日,除了一些纪念屈原的活动,其实这一天还是驱赶瘟疫毒虫的日子。因为端午时易有潮湿天气,许多害虫细菌活动频繁,所以要驱毒。那么,就让老黄历带大家了解,端午节驱五毒,用什么方法吧。
1、五毒图:在屋中贴五毒图,用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在“五毒”的上面,就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
2、五毒兜:端午这一天,小孩子要带“五毒兜”,上面有绣织的五毒图,寓意是以毒攻毒,确保健康。妈妈或奶奶会在兜里放一个温热的鸡蛋,或者用温热的鸡蛋在小孩子的肚子上滚几遍,边做边说“一年不会肚子痛”一类的话。
3、戴香包:“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爱。”给孩子戴香包,这是普遍流行的习俗。香包是用棉织品和丝线绣成的,包里除了装些雄黄、苍术外,还要装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
4、画门符:端午节这天,人们将“五毒”形象的剪纸做成门符,贴在门上,这样做可以驱“五毒”,防瘟疫。
5、五毒鞋:五毒鞋因其鞋身上缝制了五毒虫而得名,五毒鞋是在端午节那天一早穿起,一直到次年,再换新鞋,直到小孩三周岁。端午节穿五毒鞋的习俗,就是通过以毒攻毒,赶走五毒。
6、五毒饼:端午应节食品中的“五毒饼”,是一种用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这“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上的玫瑰饼。五毒饼馅料多是玫瑰馅,既做贡品,最后也落的家人分食,慢慢细嚼,且有对那五毒之物“咬牙切齿”的趣味呢,也有着以毒攻毒,无灾无病的寓意。
端午为何要驱五毒?
端午节,是夏季中最重要的传统节庆,当日有许多民间习俗活动,除了划龙舟、包粽子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外,还有插艾叶、菖蒲,挂钟馗像,戴香包,喝雄黄酒等驱邪避疫的民俗活动。
此外,端午节还有一项特别的传统习俗,就是“驱五毒”。五毒,是指古人心目中五种毒性最强的动物,一般是指蛇、蝎、蜈蚣、蟾蜍、壁虎等动物合称。但壁虎并非毒物,故也有一说以蜘蛛取代壁虎。
每年到了黄历五月,正是春夏之交,草长虫鸣,群蝇飞动,天气逐渐变热,又遇梅雨季湿气重,瘴疠之气骤增,瘟疫开始流行,而蛇、蝎、蜈蚣等生长于潮湿阴暗环境的毒物,也开始活跃起来。这种气候,容易使人感觉不舒服,也易滋生各种致病的细菌,使人生病。
所以,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毒月”,如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中载︰“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及《太平御览‧卷二二》引汉朝董勋《问礼俗》曰︰“五月俗称恶月。俗多六斋放生。”
因此,五月不仅是毒月,五日又被认为是恶月之最。传说五月五日这天邪祟当道,五毒并出,禁忌也多,除了忌“曝床荐席、盖房子”外,甚至有“不举五月子”的谚语,就是不养育五月所生的孩子。
据《史记‧孟尝君列传》上载,以好养贤士而闻名的孟尝君,出生于五月五日,其父田婴令其母不要养活他,因为当时传说,五月生的孩子,长大了身高与门户一样,会害父害母。
另东晋名将王镇恶也是五月五日出生,被视为不祥,家人原想过继他人,但祖父留下他并取名镇恶,取镇住恶运之意。此外,宋徽宗赵佶亦五月五日生,从小被寄养于宫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端午节习俗去五毒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端午节习俗去五毒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