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端午有哪些习俗寓意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端午有哪些习俗寓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及寓意?
端午节
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天中节、龙舟节等等。
端午节是古已有之的民俗大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亦有起源于恶月恶日、夏季时令、蓄兰沐浴以及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习俗非常多,根据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习俗细节上的差异,虽然各地过法虽不尽相同,但划龙船、食粽子是普遍习俗。端午节通过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端午节的习俗有扒龙船、食粽子、挂艾草与菖蒲等。
端午节的意义:
一、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这是端午节最原始的意义,也是端午节的开端和源头。
二、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端午节习俗及寓意?
阴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很重的节日,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而形成的。传说,屈原在这一天抱石投江自沉。在端午节形成了包粽子,赛龙舟,门前挂菖蒲艾草,饮雄黄酒的习俗,这都是有寓意的。现在端午节己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也规定当一个重要民族节日来对待,放假庆贺,以示重要。
屈原是伟大而爱国的诗人,忧国忧民,写有《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的诗篇。诗人投汨罗江自尽后,楚人哀人,以舟楫拯救,后渐演变成端阳竞渡,象征并寓意人民划舟船冲进波涛,跳入激流打捞屈原的情景,也寓意人民对屈原的重视和热爱。
包粽子投河,目的是喂鱼祭河神,古人迷信,相信有河神,屈原投江自杀后,为使龙鱼虾蝦不吃屈原尸体,让河神不怪罪为难屈原而采用并形成的俗习,寓意也是爱屈原诗人尊崇诗人。
在阴历五月初到端午节,江南进入梅雨季,空气潮湿且又是多雨连绵季节,病菌很易滋生,过去医学医药不发达,人很易在此时染病影响健康威胁生命,据说菖蒲艾草等中草药能起到杀菌防病祛邪作用,故就形成挂门前或用来煮水洗身消毒杀菌防病驱邪了。饮雄黄酒其意类似,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也是一味中药,虽说有毒,但能杀菌,特别是杀皮肤真菌有特效,为防菌除病,所以有饮一点雄黄酒,涂抹雄黄以驱邪去菌除病得健康之目的。雄黄有毒,要把握好剂量,雄黄忌煅烧,煅烧即分解为砒霜,是剧毒的,不可乱用了。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及寓意?
一、赛龙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寓意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二、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其由来已久,据记载,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粽子。民间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
三、佩香囊
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四、悬钟馗像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人们在端阳节悬挂钟馗像,用来镇鬼避邪,希求家庭平安。
五、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六、游百病
贵州地区端午风俗。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穿新衣,在中午一时左右,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非常快乐。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当地人称此举为游百病或洗百病,并认为这样做会使一年内吉利平安。
七、饮雄黄酒
雄黄是一种中药材,中医药书籍说雄黄能治百虫毒、虫兽伤,故民间有“五月五日饮雄黄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等俗言。
八、拴五色丝线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端午节日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九、吃鸡鸭鹅蛋
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
十、驱五毒
端阳节这天人们在门上贴上纸剪的五毒图像,以避其毒。驱五毒反映了人们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端午有哪些习俗寓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端午有哪些习俗寓意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