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端午的来历和习俗_端午节的典故和寓意

来源:www.xingzuopeidui.com 时间:2023-11-30 17:35 点击:130 编辑:xingzuopeidui.com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端午的习俗与起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端午的习俗与起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端午的来历和习俗?

一、端午节的来历

1、端午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俗大节,最初是古代百越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在上古时代就有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习俗。

端午的来历和习俗_端午节的典故和寓意 - 星座运势

2、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3、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南方百越图腾祭祀,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端午节文化内涵相沿迄今。

4、“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5、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二、端午节的习俗

1、在远古时代,百越之地就有在阳气旺盛的午月午日,用刻画上龙形的舟楫载上古粽籺等贡祭品以竞渡形式祭祀龙祖习俗;时至今日,扒龙船仍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2、有典籍记载的最早出现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

3、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

端午节的典故和寓意?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典故和寓意与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典故: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他忠于国家,为了救国不幸投江自尽。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纷纷划船捞救,投入江中的米饭,以防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后来,为了避免屈原的灵魂受到鱼虾的伤害,人们开始用竹叶包裹糯米,制作成粽子,再用绳子系好,投入江中。

寓意:

端午节的寓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爱国精神:屈原为了国家的利益,舍弃了自己的生命,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忠诚精神。

2. 祭祀和纪念:端午节是对屈原的纪念和祭祀,人们通过吃粽子、赛龙舟等活动,表达对屈原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3. 驱邪避凶:传说中,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有驱邪避凶的寓意,希望能够驱除疫病和邪恶,保佑家庭平安。

4. 团结互助:端午节的习俗中,人们一起制作粽子、赛龙舟,体现了团结互助的精神,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团结。

总的来说,端午节的典故和寓意体现了爱国精神、纪念敬意、驱邪避凶和团结互助等价值观念。这些寓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端午节得以传承和庆祝的重要原因。

1. 非常丰富。
2. 端午节的典故源于中国古代的屈原,他是楚国的大臣和诗人,因为不满当时的政治腐败,投江自尽。
为了防止鱼虾吃掉他的尸体,百姓们在江边放了米和菖蒲叶,后来演变成了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
端午节的寓意是纪念屈原这位爱国诗人,表达对他的怀念和敬意,同时也是祈求平安和健康的节日。
3. 端午节还有其他的寓意,比如吃粽子可以驱邪避病,赛龙舟可以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和体魄,挂艾叶可以驱蚊防病等等。
总之,端午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寓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端午的习俗与起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端午的习俗与起源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近发表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