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苗族元宵节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苗族元宵节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舞龙嘘花的起源?
元宵节(苗族舞龙嘘花习俗)历史源远流长,据民间传说可以追溯到唐朝,是外来文化与当地苗族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由于苗族没有文字记载,舞龙嘘花源于何时无法考证。
“自从汉代舞龙起,唐宋时代亮的灯”,据民间流传的“四言八句”和“花灯歌”所唱的内容来体现,龙灯文化源于汉代起。明洪武年间,汉文化进入苗疆,舞龙嘘花在台江开始形成。清雍正年间开辟苗疆,大量的军屯和民屯进入到苗族地区,带来了汉族文化。特别是实行改土归流制度以后,外来文化与台江县当地文化碰撞交融,舞龙嘘花在走向成熟并开始盛行。由此可见,舞龙嘘花习俗在台江已有几百年历史。台江苗族认为“台江县舞龙嘘花据说始于明末清初”,有一定合理性。
苗族长桌宴的由来?
摆长桌宴在苗族的生活中,已经有上千年了。而为什么要摆长桌宴,据传说,生活在黔东南的苗族在结婚喜庆、逢年过节也或是在平时,都有集体走亲戚,村寨与村寨之间有相互拜访的传统。
大家在拜访的过程中,今天到这家吃饭喝酒,明天到那家尝新品鲜,往往走访完全村寨的所有人家下来,至少都要个把月的时间。
这样很麻烦,也很耗时间,耽误农事不说,时间长了大家都会觉得很疲乏。
因此当地苗王认为,没有太多时间一家一家的走完,但也不可能失了礼仪。
于是苗王建议,每家每户出一个拿手好菜,然后把家里的桌子凑拢来,大家齐聚一堂,举杯同庆。
这样一来,人们觉得摆这样的长桌宴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还达到了预期效果,每年在走访时,都按照这样的方式聚餐。
通常用于接亲嫁女、满月酒以及村寨联谊宴饮活动。左边是主人座位,右边是客人座位。主客相对,敬酒劝饮并对酒高歌。属于元宵节习俗。由最初的“做春福”发展而来,是一种在族人内部举行的祈祷仪式,其目的是“聚宗亲,商族事,祈丰收,保平安”。
长桌宴是苗族的,是苗族宴席的最高形式与隆重礼仪,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苗族舞龙灯来历?
舞龙灯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舞蹈,源于古代人们祭拜龙神,祈祷这一年风调雨顺的祭祀之舞。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龙是农作物的司雨神,掌管着农作物的浇灌,与农民每一年的庄稼收入密切相关。中国古代又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龙的地位极高,甚至超过了尧舜。
祭祀龙的活动从上古时代就有,龙神庙也分布在全国各地。在最开始的时候,大家舞龙是为了祭祀,后来逐渐发展成了一种舞蹈,并且祭祀的意味逐渐减淡,变成了一种逢年过节的娱乐活动。
以前舞龙使用的龙,一般是放在当地的龙王庙中,在舞龙之日,先敲锣打鼓代表着请龙出来,在举行了点睛仪式后,拼接好龙身开始舞龙。舞龙结束后要将龙头和龙尾烧掉,送龙身回庙。
每到新年、元宵或者庙会这样的日子里大家都会进行舞龙表示庆祝,关于舞龙也有传说。传说有一年,天气大旱,河水断流,庄稼不断地枯死,人们就请来了可以预知天气晴雨的鬼谷先生,让他帮忙算一下什么时候下雨。鬼谷子就告诉大家:“今天午后将会下雨,城内下三分,城外下七分”。
负责治水的龙王听后大吃一惊,玉帝确实是这样吩咐他下雨的,但在吃惊之余也不服气,认为鬼谷子一个凡人怎么可以预知自己一个神灵的行为。就将降雨量颠倒了一下,城内下七分,城外下三分。
结果城内发生了水灾,房屋倒塌,淹死了不少人。玉帝知道后下令将金龙砍成了九节。鬼谷子告诉大家金龙虽然犯了错,但以前还是尽心竭力为大家降雨的,这一次因为和自己置气,遭到了斩杀,大家还是应该为他烧纸祭祀。
后来人们就制作了九节金龙,在村落里起舞,叫人们敬奉,求金龙保佑大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苗族元宵节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苗族元宵节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