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习俗吃饺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中国习俗吃饺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吃饺子的由来和习俗?
1、饺子的由来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各地吃饺子的风俗?
中国各地有许多不同的吃饺子的风俗。在中国北方,尤其是在春节期间,吃饺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人们会在家里包饺子,然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饺子,象征着团圆和美好的未来。北方人还有一个习俗是在冬至这一天吃饺子,以示寒冷的季节已经到来。
在中国南方,吃饺子的风俗可能略有不同。例如在江浙地区,人们有时会在冬至时吃汤圆而不是饺子。但在一些南方地区,人们也会在春节期间吃饺子,尤其是在温州一带。
除了中国各地,饺子也在世界各地有其特有的传统风俗。例如在俄罗斯,人们喜欢在除夕夜吃饺子,以象征着新的一年的到来。在日本,饺子也有一些特别的吃法,常常会在新年期间吃日式饺子“汤包”。
总的来说,吃饺子的风俗在世界各地都有其独特的传统和习俗,但都寓意着团圆和幸福。
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及由来?
一、春节吃饺子的由来
1、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2、民间传说,这与我国东汉名医张仲景有关。说有一年冬天特别寒冷,很多穷苦百姓的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见了非常难受,就从冬至这天起架起大锅,熬制了一种“祛寒娇耳汤”向穷人施药治伤。“祛寒娇耳汤”的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熬,熬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食用。“娇耳”很管用,人们吃下它后血液通畅,治好了冻耳。张仲景施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除夕夜,人们感激张仲景施药的善举,就仿照“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吃,并把这种食物称之为“饺子”。于是,饺子这种吃食就诞生了。
饺子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自从问世就深受百姓喜爱,民间素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习俗吃饺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习俗吃饺子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