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关于放风筝的历史传说或习俗,简写,扎风筝对应的习俗

来源:www.xingzuopeidui.com 时间:2024-03-01 15:24 点击:3 编辑:xingzuopeidui.com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扎风筝对应的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扎风筝对应的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关于放风筝的历史传说或习俗,简写,扎风筝对应的习俗 - 星座运势

关于放风筝的历史传说或习俗,简写?

风筝是中国人发明的,风筝又称风琴、纸鹞、鹞子、纸鸢。放风筝是民间传统游戏之一,清明节节日习俗。

风筝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传“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

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放风筝习俗,故事?

追寻风筝的起源,可上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人以鸟为形,以木为料,制成可在空中飞行的“木鸢”。据《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一日而败”。另据《鸿书》记载:鲁班也曾制作过木鸢,曰:“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鲁班是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人,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也是鲁国人(一说宋国人),由此推断,风筝鼻祖”木鸢”的发源地,应是齐鲁一带。

木鸢产生于战争之中,用于战争之时,它随着我国丝织业和造纸的发明,不断演变、发展。相传,公元前203-202年,在楚汉相争对峙的最后阶段,汉兵先包围楚营,汉将张良借大雾迷蒙之机,从南山之隐放起丝制的大风鸢,并让吹萧童子卧伏其上,吹奏楚歌,同时命汉军在四面唱起楚歌,使楚营官兵思乡心切,不战而散,楚王项羽也自刎于乌江边。

至今留下张良“吹散楚王八千子弟兵”的传说。据《诚斋杂记》载:韩信准备谋反时“约陈稀从中起,乃作纸鸯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欲穿地人宫中”。《独异志》载:梁武帝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侯景围台城,简文缚纸鸢,飞空告急,搬取救兵解围。

有些民俗学家认为,古人发明风筝主要是为了怀念世故的亲友,所以在清明节鬼门短暂开放时,将慰问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风筝上,传送给死去的亲友。

最早的风筝并不是玩具,而是用于军事、通讯上。唐代晚期,因为有人在风筝上加入了琴弦,风一吹,就发出像古筝那样的声音,于是就有了 “风筝”的叫法。

中国风筝讲究?

风筝也叫“纸鸢”。古称“木鸢”、“鹞子”、“木鹊”、“风鸢”等,它不仅是孩子们的游戏品、传统的体育运动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民间工艺品。

风筝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鲁人公输般制造木鸢,成而飞之,并用以侦察宋城的防御情况。《墨子·鲁问》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是有关风筝的最早传说。到了唐代,匠人又在鸢首以竹为弦,风吹其上,发声如筝,所以又有“风筝”之名。《事物纪原》中说:“纸鸢俗谓之风筝。”五代时,后汉李邺用纸糊扎成鸢,引线乘风而戏,叫做“风鸢”、“纸鸢”。

《新唐书·田悦传》载:“以纸为风鸢,高百余丈,过(田)悦营上。”到了明清,风筝更为盛行。制作方法很多,通常是用竹条做架,有用棉纸糊的,也有用绢糊的;有单线引子的,也有多线引子的,有的还能旋转或附挂灯笼、响器的。一般流行式样有蝴蝶、蝙蝠、猫头鹰、燕子、老鹰和蜈蚣等。蜈蚣有的长达数米或十数米,属于大型风筝。还有以“天女散花”、“哪咤闹海”、“钟馗”、“孙悟空”等神话为题材的风筝。风筝有南北之分,南方风和,风筝多软翅,摹拟飞鸟、蝴蝶,生动逼真;北方风烈,风筝多硬膀沙燕,在扎、糊、绘、放四艺上,比较讲究。

我国制作风筝的著名地区有北京、天津、山东潍坊和江苏南通等。70年代,发现一部《南鹞北鸢考工志》,评记各种风筝的扎、糊、绘、放等技法,上有口诀,彩绘图谱。据近人吴恩裕考证为清代曹雪芹所作,传说曹雪芹也熟谙扎糊风筝的技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扎风筝对应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扎风筝对应的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近发表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后台